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懿文太子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尽管他曾考虑过将朱棣立为太子,但这一想法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实现。如果当时朱元璋坚持立朱棣为太子,并且朱棣在其去世后顺利继位,那么历史的进程又会走向何方呢?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还会照常发生吗?
建文帝即位后,首要任务便是削弱亲王的权力,进行一系列的藩权改革。那么如果朱棣早已继位,是否会做出类似的决策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便将自己的众多皇子分封为藩王,为了拱卫国家的安全。这些藩王与那些大臣所封的爵位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封地,享有土地、赋税以及行政、司法等一系列权利,甚至有些藩王可以节制地方军队。譬如,北方的辽王、秦王、晋王、谷王、宁王等几位亲王,他们肩负着守边抗敌的重任,防守蒙古侵略,他们所管辖的军队是作战经验丰富、屡战屡胜的精锐部队,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北方与蒙古的战事不断。这些亲王担任军事指挥,尤其是在北方战线,他们的地位无可替代。举例来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命晋王与燕王联手率军攻打蒙古乃儿不花部,而晋王却迟迟未能出兵,最终还是朱棣独自率领军队成功大获全胜,俘获大量敌人。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对亲王的信任远胜于对大臣的猜疑,亲王们的亲信也逐渐在军中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他们的护卫,常常是作战时随身的亲兵,部分亲王的护卫力量甚至超过了禁军,比如靖难之役时,朱棣从宁王处所借的三名蒙古护卫,便是他最终胜利的关键。
然而,若不削减这些亲王的权力,难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汉代的七国之乱、明宣德时期的汉王朱高煦之乱,正德时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等,都是因过度赋予亲王权力、而导致他们心生叛意,最终引发内乱。而这些亲王,若不被约束,不仅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谋反,甚至可能成为内乱的根源,扰乱国家的稳定。朱元璋当时虽然能容忍,但一旦朱棣登基,这样的局面显然不会再得到容忍。为了解决这一潜在的威胁,朱棣即位后必然会采取措施削减这些亲王的权力。他不会像建文帝一样采取极端的手段,诸如废除藩位、流放亲王等。朱棣可能会削减他们的封地,只保留他们的俸禄和封地的地租,不再给予他们军队和行政、司法的权力。此外,他还会将他们调离原封地,切断他们与地方军队的联系,推行营兵制和卫所制,使得军队驻守边疆,减少亲王们的权力。
至于像靖难之役那样的大规模战争,朱棣即位后不太可能再次爆发。虽然各藩王间的矛盾与摩擦可能依然存在,但要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则较小。
在朱元璋考虑立朱棣为太子时,晋王曾多次借机构陷朱棣。洪武二十三年,晋王与朱棣一同进军攻打乃儿不花部,然而晋王因畏惧战斗,未能按计划与朱棣会合。朱棣只能独自带兵前进,最终斩获了大量敌人和战利品。晋王怕朱棣的功绩超过自己,便向太子朱标密报,诬告朱棣冒险劳师,甚至夸大其词说朱棣不听指挥。这一行为导致了朱标对朱棣产生了怀疑。若朱棣最终即位,他肯定是以第四子身份继位,这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所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其他王子可能会对朱棣产生更多不满和行动,从而导致朝廷的动荡与争斗。
如果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棣为太子,那时间很可能是在洪武二十五年,那时距离朱元璋的去世尚有六年。如果期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凭朱元璋强大的个人权威,他早已处理好所有潜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很大的不同。朱允炆采取了过于理想化、复古的政策,如方孝孺等人主张恢复周礼,这一政策让朝廷的局势变得混乱不堪。相比之下,朱棣更为务实,且性格强硬,他不会推行这些恢复旧礼的措施。即使他削藩,也不会像建文帝那样采取过激手段,而是通过更加温和的方式让亲王失去实权。在这样的局面下,诸王不会轻易借机反叛。而且在朱棣的统治下,中央政权强势,王子们即便拥有护卫,却也没有能力造反。
至于朱棣即位后的“迁都北京”问题,答案也许不会改变。历史上,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在北方长期驻扎,习惯了北方的环境;其次,在攻占南京后,朱允炆和众多妃嫔自焚,朱棣对南京心生阴影,内心难免产生恐惧;再者,南京多次发生地震,古人普遍相信天人感应,认为这预示着不祥的征兆;最重要的一点,北方的蒙古军队依然虎视眈眈,而一旦撤藩,就会缺乏足够的力量来镇守边疆,导致皇权的威胁。因此,迁都北京似乎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如果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尽管有些原因会改变,但最根本的威胁依旧存在,北方的蒙古压力依然会使得迁都北京成为必然之举。
另外,朱允炆的结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如果朱棣成为皇帝,朱允炆可能会被安排为太平王爷,安享晚年。然而,他一向坚持的周礼思想,如果继续主张这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可能会成为其中的关键反对者。最终,朱元璋可能会将他流放到西南,远离政治中心,彻底剥夺他参与朝政的机会。尽管如此,朱允炆的心情必然会相当郁闷,最终他或许会因心情压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