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崇祯即位之时,已经走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境地。这个时候,急需的并非一个有志向的君主,而是一个能够拯救国家的领袖。他需要具备抵御外敌如女真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治理好内部的腐败与混乱。然而,遗憾的是,崇祯并不具备这样的才能。
抵御女真的侵扰,首先要确保国库有足够的财力。然而,在当时的明朝体制下,藩王和官绅均不须纳税,重税完全压在了小农的身上。更糟糕的是,这些小农的土地只占据全国的一小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微薄的税收和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的农业生产,明朝的国库根本无从支撑。手中没有粮食,可想而知,崇祯作为皇帝的生活又怎能过得轻松愉快。
为了让国库充盈,必须整顿吏治。若不整顿,贪官污吏将会设法偷逃税款,进一步剥削底层百姓,这样民心就会日益涣散。然而,清理吏治需要一些坚定且勇敢的人才,但在那个时期,大明已经没有了如海瑞或张太岳那样的有能之士。面对手下官员的官僚气焰,崇祯皇帝完全无能为力,那也正是他接连更替首辅的原因。
若想找到真正的人才,崇祯皇帝必须建立信任,敢于任用人才。然而,他性格中有着深深的多疑,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自他登基以来,他的哥哥疏于政务,身边则有一位权势滔天的九千岁时刻对他施加压力。试想,即使是崇祯皇帝,任何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免心生疑虑。当他终于成为皇帝之后,对周围人的怀疑更是愈演愈烈。辽东的名将袁崇焕便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中丧命,而那些真正的贪官污吏,他却又不敢处置。难怪在面临灭顶之灾时,崇祯会感慨无人可以使用。
因此,明朝的覆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崇祯自身的不足。如果他能具备识人和任用人才的智慧,或许明朝的历史能够有不同的结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样的才能与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