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败北后去世。那一刻,作为一代帝王的他生命走到了终点,而此时恰是他的子嗣们为争夺权力而展开白热化斗争的关键时刻。大福晋阿巴亥机智果断,拥有宏伟的志向,她所生的三位儿子在八贝勒中地位强势,成为重要的权力基石。更为关键的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前的四天内,唯有她在其身旁侍奉左右,因此,在皇太极、代善等竞争者眼中,她成了最危险的对手。如果不迅速除掉她,凭借“遗命”的威信,阿巴亥能够掌握封赏、任命、贬谏的权力,再度上演“女主天下”的历史戏码。而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皇太极一方决定先下手为强。
与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满洲的汗位继承并未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死后,谁能继承汗位并没有固定的规定。在努尔哈赤生前,为了确保权力的稳定,他先是幽禁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接着又杀害了长子褚英。晚年的努尔哈赤对此问题深感烦恼,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发布了《汗谕》,决定由八贝勒共同推举新的汗王,并可以废除大汗。由此,努尔哈赤去世后,汗位之争迅速爆发,场面惨烈。当时,四大贝勒的权力最大,他们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此外,多尔衮和多铎也拥有争夺汗位的资格。那么,皇太极为何能够最终登上大位呢?
当时的局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因为犯错被囚禁致死。阿敏本人也犯下了严重错误,因此无法参与争夺汗位。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他性格暴躁且缺乏谋略,军力也相对薄弱。此外,莽古尔泰的母亲富察氏因过错被杀,他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一行为令其名声受损。虽然他能够担当统兵将领,但却没有资格继承汗位。大贝勒代善则不同,他既有资格,又有条件继承汗位。代善宽厚仁爱,深得人心,且军功赫赫,权势巨大。努尔哈赤生前曾言:“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由大阿哥代善收养。”显然,代善被视为继承人。然而,尽管皇太极有雄心壮志,具备帝王之才,但面对同父异母的哥哥代善的强大竞争,他不得不暗中策划。
早年,皇太极通过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陷害大福晋阿巴亥,制造了大贝勒代善与大福晋之间的丑闻,令大贝勒的声誉受损。虽然阿巴亥因此受挫,但她并没有丧命,而是重新获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去世时,阿巴亥正值37岁,正值盛年,风姿绰约。阿巴亥育有三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这些孩子也有资格与皇太极争夺皇位。为了削弱多尔衮和多铎的力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除掉大福晋。而在努尔哈赤临终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床前,她传达了努尔哈赤的遗命,声称“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然而,这一遗命遭到四大贝勒的否决。四大贝勒的决策有其理由,因为汗王生前多次强调“八贝勒共治”,并且已经用书面形式将这一政策交给了每个贝勒,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其他人作证,因此无法作为执行依据。
阿巴亥所宣称的“临终遗言”使她成为皇太极等势力的最大威胁。为了确保后金政权的稳定,四大贝勒决定迫使她死去。否则,若她和她的三个儿子联合起来,必定会打破八旗共治的平衡,给后金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因此,必须要除掉她。阿巴亥一旦死去,三兄弟便无法形成联合的力量,皇太极能够轻松登上大位。
努尔哈赤去世18小时后,阿巴亥被四大贝勒迫令殉葬。根据当时的规定,妻子殉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深爱丈夫,二是没有年幼的儿子。阿巴亥符合前者,但她却有两个幼子需要抚育,而且她坚信努尔哈赤不会留下这样的遗命,因而试图与四大贝勒争辩。然而,面对贝勒们的压力,她只能屈服。在殉葬的仪式中,她穿上礼服,戴满珠宝饰品,按规矩她不得哭泣,但她仍向贝勒们请求照顾她的幼子多尔衮和多铎。最终,她自缢而死(或被弓弦勒死)。她的死,标志着一位强势女性的倒下。
与阿巴亥同死的还有庶妃阿济根,以及那个曾对她进行陷害的小妃德因泽。阿巴亥是否能够原谅那个小妃的背叛,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无论是善是恶,无论是伟大还是卑微,历史最后会将所有人的命运汇聚成一块共同的墓地,这一安排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震惊。
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和多铎因年幼失去母亲的依靠,无法与皇太极争夺汗位。尽管多铎曾声称:“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但至今并未找到相关遗诏的证据。而多尔衮在摄政时也曾表示:“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夺立。”皇太极究竟是合法继位,还是通过夺位上台,这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在代善失势,多尔衮失去母亲的情况下,皇太极的地位和声望逐渐上升,成功争取到大位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大贝勒代善的儿子岳托萨哈璘向代善表示:“四大贝勒(指皇太极)才德出众,深得先帝之心,众人都愿意跟随他。”代善对此表示同意,并鼓励他们尽快推举皇太极。最终,在代善的支持下,皇太极成功登上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