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没想到,当黄巢大军越过长江、淮河,朝着长安进发时,大唐帝国并没有将全部兵力投入到抵抗黄巢的战斗中,而是选择在西北边境发起了与沙陀人之间的另一场战争。沙陀人是位于唐朝西北边疆的一个部族,而李克用则是该部族的领袖。值得注意的是,李克用的姓氏“李”并非他原本的姓,而是唐帝国赐予的。李克用及其家族几代以来一直负责镇守西北边境的安全。
由于黄巢起义的爆发,大唐帝国财政陷入了困境,边境的军队粮饷供应也无法得到保障。此时,李克用带领着沙陀部族的士兵集结,开始闹事,甚至绑架了朝廷的派驻官员,要求支付欠款、提供粮食,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官职。唐帝国向来以铁腕政策对待周边部族,根本不把沙陀部族放在眼里。若是答应了沙陀部族,其他地方的部族也可能会提出类似要求。于是,唐帝决定镇压沙陀人。
然而,镇压沙陀人需要兵力,但此时的唐朝兵力捉襟见肘,藩镇的兵力又难以调动。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唐帝巧妙地施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煽动附近的吐浑、党项部族联合进攻沙陀,承诺一旦沙陀被消灭,相关的土地和财物将由他们平分。虽然唐帝国的力量有所削弱,但应对这些尚未开化的民族还是游刃有余的。
吐浑和党项两部族果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对沙陀发起进攻,一度将沙陀人逼退至沙漠边缘。唐帝国既未花费一兵一卒,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就轻松解决了沙陀问题。西北边境短时间内恢复了平静,但长安却已经陷落。公元880年,黄巢成功占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唐朝的皇帝被迫逃亡至四川。
此时,吐浑和党项两部族看到唐朝皇帝已经逃亡,纷纷决定与沙陀部族和解,恢复了与沙陀的关系。黄巢占领的长安虽被唐军包围,但由于唐军的战斗力不济,双方长时间僵持不下。几年的僵持后,唐帝再次施展了“驱虎吞狼”的策略。这次他决定利用沙陀人,鼓励李克用带领沙陀铁骑南下,帮助唐军消灭黄巢。对于李克用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可以重新得到朝廷认同的机会,还可以借机扩展领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整军三万五千沙陀铁骑,准备南下。
李克用的沙陀军以强悍的骑兵著称,战力惊人。当他们刚刚到达黄河边时,黄巢立即派遣使者送来诏书和财物,希望拉拢李克用。然而,李克用并未接受黄巢的贿赂,而是烧掉了诏书,带领沙陀骑兵渡河,展开了对黄巢的进攻。黄巢虽然在与唐军作战时有些优势,但面对沙陀的骑兵,完全无法抵挡。经过两场激战,黄巢的军队败下阵来,最终被迫撤出长安。长安被重新收复,而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则立下了赫赫战功。
长安重归唐朝之后,唐帝迅速封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驻地设于太原,从西北的寒冷地区迁至接近中原的地带。然而,黄巢的余党并未完全消失,他们继续在中原地区作乱。公元880年后,黄巢流窜至中原,逼迫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继续四处制造混乱。周边的藩镇对抗黄巢的力量依然薄弱,唐帝再次不得不采取“驱虎吞狼”的策略,再次派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南下。
李克用率领五万沙陀铁骑渡过黄河,加入到中原的战斗中,先后攻破太康、围困西华、战胜中牟,取得了三场胜利。黄巢的残兵败退至山东,最终被徐州节度使时溥彻底剿灭。可以说,李克用为大唐帝国剿灭黄巢立下了头功。唐帝自然又一次加官进爵,给予了李克用丰厚的回报。然而,李克用的实力实在过于强大,让唐帝产生了不小的忧虑。为了避免李克用成为下一个黄巢,唐帝决定再次玩起了“纸牌大战”。
唐帝对曾为反贼的朱温赐名为朱全忠,封其为汴州节度使,然而由于朱温的过往,唐帝始终对他心存疑虑,便决定挑动朱温与李克用争斗。于是,在开封的上源驿庆功宴后,朱温的手下半夜悄悄包围了李克用下榻的驿馆,差点将李克用置于死地。李克用大怒,领兵返回太原。朱温对此辩解称,这一切是皇帝安排的,李克用虽然有所怀疑,但依旧半信半疑,最终上表质问皇帝,甚至准备讨伐朱温。皇帝立刻安抚李克用,但李克用并不打算罢休,决定带兵前往长安讨个说法。
李克用的军队渡过黄河,逼近长安,唐帝恐惧不已,立刻逃往凤翔,长安的居民纷纷逃离。眼看李克用成了帝国的心腹大患,皇帝再次集结中央及藩镇的兵力,以宰相为总指挥,京兆尹为副总指挥,围攻李克用。然而,几路追兵先后失败,副总指挥被生擒,总指挥则沿着山沟溜走。
从此,李克用的势力愈加庞大,唐朝的政治格局进入了梁晋之争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