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之变的主谋,一直以来成为历史学界争议的焦点。不同的观点认为,主谋可能是太子李亨、宦官高力士、龙武将军陈玄礼,甚至有人认为是李辅国与王思礼等人。每种说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证据和理论,但无论如何,这些不同的意见似乎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若一方的说法能获得普遍认可,也许争议就不会如此激烈。经过深思熟虑并反复研读这段历史,我个人认为,马嵬驿之变的主谋应当是唐玄宗本人。以下是我所依据的几点观点和理由:
首先,杨国忠一度将蜀地作为自己的根基,并且在这一地区安插了大量自己的亲信。唐玄宗若在入蜀之前没有对杨国忠进行处理,到了蜀地后,他将会完全受到杨国忠的控制。杨国忠最初不过是一个普通地痞,三十岁时进入蜀地从军,得到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蜀地富商鲜于仲通的资助,逐渐步入了权力的中心。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提前在梁洲、益州等地安排了大量亲信,这些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巴蜀地区。根据《新唐书杨国忠传》的记载:“初闻难作,自以身帅剑南,豫置腹心梁益间,为自完计!”这表明,杨国忠早已在巴蜀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甚至包括重要的留后和州郡刺史职位。因此,杨国忠提出迁都蜀地并获得唐玄宗认可的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意图。唐玄宗同意迁往蜀地,除了考虑到巴蜀富饶且远离战乱的优势外,还意识到这一地区能够有效地保障帝国的稳定。唐玄宗深知,如果不在迁徙之前解决杨国忠,到了蜀地之后,杨国忠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甚至最终完全控制朝政,自己则沦为傀儡。因此,唐玄宗成功通过任命崔圆有效地控制了蜀地,并在蜀地的岁月里得到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其次,杨国忠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成为了全民公敌。除掉他不仅能够卸下责任,还能大大收获民心。杨国忠作为唐玄宗最后一任宰相,在李林甫去世到安史之乱爆发的三年多时间里,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其施政的破坏性却极为严重。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杨国忠的施政有直接关系,百姓普遍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由杨国忠直接引发的,因为安禄山起义时,他曾以“为诛杨国忠”作为口号。杨国忠之所以让人痛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的傲慢与专横,早在成为宰相之前,他便已拥有很高的地位,加上杨贵妃的宠爱,他的权力几乎与李林甫平起平坐。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当上宰相,变得更加张扬,对待三公大臣如同下人,且不容忍任何不听从他的官员,甚至流放他们。其次,杨国忠的奢靡与霸道,他与杨贵妃家族的奢华生活令百姓愤怒,每次出游,他们都带着成群的奴婢,阵势浩大。而且,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宠,促使安禄山提前发难,原本安禄山计划等唐玄宗去世后起事,却因杨国忠的挑衅,提前发动了叛乱。
第三,杨国忠权力滔天,若没有唐玄宗的支持,单凭禁军的自发行动是难以成功的。《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一行抵达马嵬坡时,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情绪愤怒,开始对杨国忠表达不满。陈玄礼认为这一事件是由杨国忠引发的,遂打算除掉他。陈玄礼与侍卫的配合表明,这一行动并非自发的。唐玄宗明知此事,却未加制止,反而默许了局势的发展。若这一切并非唐玄宗的授意,作为唐玄宗的心腹,陈玄礼怎会如此果断地执行?此外,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处置也显示出他对事件的掌控。杀杨贵妃不仅能够解决杨国忠所带来的困局,还能有效缓解民间的不满,恢复皇帝的威信。
综上所述,经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刻分析,马嵬驿之变的主谋无疑应是唐玄宗本人,而非其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