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界限,常常是由后人来评定的,而一生的名声,也往往要等到死后才能得出结论。所谓“盖棺定论”,指的就是人死后,世人会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出评价。然而,有些人物即便死去多年,依然难以得出公正的结论。以秦始皇为例,从个人角度来看,他无疑已经名留青史,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帝王之一,但如果从“皇帝”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似乎又不那么简单。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历代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一,甚至可以说他是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即便是关于他长相的问题,学者们也有过多次激烈的争论。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时间的推移反而让秦始皇的评价逐渐变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呢?
如果回顾历代的评价,可以发现汉朝的评价偏向负面。例如西汉的贾谊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秦始皇:“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他的言辞可谓毫不留情,形容秦始皇暴虐、不仁、不义,可以说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差的评价了。到了汉魏时期,王朗也称他为“无德之君”。不过到了唐朝中晚期,评价开始发生了转变,虽然许多人仍视秦始皇为暴君,但柳宗元却对其做出了相对较高的评价:“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到了明朝,更是有学者给予了更高的评价,甚至有人将“千古一帝”这一称号用来形容不同的皇帝,而最初这一称号是专指秦始皇的,出自李贽之口。
李贽与其他学者不同,他的观点充满了争议。他一度抨击封建社会的儒学传统,认为孔孟之道是对人民的压迫,甚至言辞激烈地批评儒家的教义。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立场鲜明、言辞激烈的人眼中,秦始皇却被誉为“千古一帝”与“千古英雄”。这一点,或许能揭示出一些深层的历史变迁。之后,像章太炎、吕思勉、翦伯赞、鲁迅、梁启超等学者,也纷纷对秦始皇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曾指出,秦始皇的失败并非完全来自于他自己,而是因为在他死后,他的继任者将所有负面言论归咎于秦始皇。此外,鲁迅还提出,秦始皇烧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并非无差别地焚毁所有书籍。他并没有焚烧实用性的农业和医药书籍,反而是那些欺骗他可以让他永生的方士之书遭到了摧毁。可以看出,鲁迅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看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此外,秦始皇的暴政和不使用儒家学说也让后代的儒生感到愤怒,这一思想的冲突导致了对秦始皇的普遍诋毁。然而,这些评价并未能抹去秦始皇为中国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明朝时,儒家思想开始逐渐失去对社会的主导地位,于是对秦始皇的评价开始逐渐呈现出更加客观的一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儒家学者曾在历代历史中给秦始皇贴上了“暴君”的标签。这个标签随着历史的流传逐渐成为了公认的事实。而当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新一代学者开始接触并传播新的思维方式时,秦始皇的真正成就才得到了重新认识。正如鲁迅所言,秦始皇的伟大在于他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统一了六国,征服了百越,击败了匈奴,拓展了西南疆域,修建了万里长城,确立了延续了两千年的制度,统一了思想文化,建设了直道等等。这些成就,任意拿出两项,放到任何一位帝王身上,都是值得称道的伟大功绩。因此,秦始皇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高,毕竟“祖龙魂死,秦犹在”,他的功绩是历史无法抹去的。
尽管他遭受了长达两千年的批评与非议,但如今我们可以理智地为他还以公正的评价。这不仅是对秦始皇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