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何没有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些背景。首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李成桂通过一种和平方式实现了高丽王朝的易姓革命,没有动用兵刃,而是通过“市不易肆,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壮举,从而开创了李氏朝鲜时代,这一政权延续了五个世纪。李成桂废除了恭让王的王位,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一系列推脱和请求,最终“勉强”上位。这个过程不仅掩饰了他作为专权者的形象,反而塑造了他作为一位贤明君主的角色。
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恭让王被废除,口实是“不可为社稷生灵主”,这也标志着高丽王朝的终结。与此同时,象征王权的国玺被交给王大妃保管,而高丽国的政治和政务则由她决定。事实上,王大妃并没有实际的政治能力,李成桂早已掌控了高丽的政务、经济和军事大权。王大妃不过是一个空有其名的象征人物,李成桂借用她的名义来推行政策,实则在背后操控一切。
就在李成桂废黜恭让王的次日,王大妃立即下令任命李成桂为“监录国事”,让他掌管高丽的日常政务。这一举动实际上意味着李成桂距离朝鲜国王的宝座仅一步之遥。随着李成桂的权力不断膨胀,当时的高丽王室几乎没有力量与他抗衡。群臣对李成桂的登基推波助澜,尽管过程中有“劝进-推辞”的拉锯战,最终他还是顺应了民意,接受了君主的位置。李成桂的登基仪式没有选择高丽的传统王座,而是在寿昌宫接受群臣的祝贺,展示了他顺应天命、响应民意的形象。
后来的史书中,李成桂的形象逐渐被美化。为了强化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李成桂及其朝廷有可能故意编纂并改写部分历史资料。尤其是《高丽史》等朝鲜时期的历史文献,经过多次修改,历史的真实面目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加入了不少捏造内容。官方史书的编纂显然带有政治目的,旨在塑造李成桂为一位天命所归的明君形象。
李成桂的革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尤其是在威化岛回军后,他的政权变得愈加稳固。那时,李成桂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成功巩固了自己在高丽政府中的权力。尽管他的雄心壮志引起了高丽大臣,尤其是郑梦周等人的恐惧和反对,但李成桂通过“善竹桥”的事件和郑梦周之死,成功清除了一切阻碍,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尽管李成桂通过和平手段完成了易姓革命,但在朱元璋眼中,他依旧被视为篡位者。为了获得明朝的正式承认,李成桂不断向明朝表达忠诚,试图借此合法化自己的统治。然而,朱元璋始终未正式册封他为朝鲜国王。
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即位后,便通过外交途径向明朝递交了请求,请求通过群臣的支持获得明朝的正式册封。尽管李成桂多次请求册封,但朱元璋始终没有给他正式的册封,李成桂只能继续以“权知国事”的名义行使实权。这个形式上保持了李成桂的合法性,但并未获得明朝的正式承认。
李成桂最终选择了“朝鲜”作为自己的国号,并得到了明朝的认可。尽管朱元璋同意了李成桂的国号问题,但他并没有给予李成桂王位的正式册封。李成桂依然没有获得象征王权的印玺,始终以“权知国事”的身份治理朝鲜。尽管李成桂多次上表请求册封,但都未能如愿。
在国号问题上,李成桂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使用“朝鲜”这一名称。他不仅希望借此与中国古代的朝鲜建立联系,还希望借此强化与明朝的关系,从而获得更为稳固的政治支持。然而,朱元璋对李成桂的态度却并不宽容,他始终认为李成桂虽然建立了朝鲜,但尚未获得明朝的正式册封,这也意味着李成桂未能获得象征国王权力的印玺。
最终,尽管李成桂多次请求册封,但始终未能得到朱元璋的正式任命,印玺始终未能下发。这一局面直到李成桂去世时,也并未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