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与姜维的投降:同样投降,但评价截然不同
于禁投降的历史背景与姜维有所相似,二者看似同样向蜀汉集团投降,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原因可追溯至他们各自的投降方式与背景的不同。
于禁的投降:两面不讨好
公元219年,关羽领军三万从南郡出发,行军势如破竹,迅速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被困于樊城,局势岌岌可危。曹操立即命令于禁带领三万精锐前去解救,然而,于禁的行军并不顺利。他将军队安置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地带,而当时天降暴雨,水位暴涨,关羽的水军早有准备,巧妙地利用了水域战术。面对汹涌的汉水与关羽的强大攻势,于禁的军队被完全压制,形势十分危急。无路可退的他最终选择投降。
于禁的投降没有得到任何一方的好评。在关羽眼中,于禁是懦弱之人,因此被关押在荆州的江陵。而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感到极度失望和困惑,感叹道:“于禁与我已相识三十年,怎会在关键时刻如庞德般坚决?”庞德在被围困时选择了宁死不降,而与之相比,于禁的投降显得格外软弱。事实上,于禁不仅是曹操的重要将领,且在五子良将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受曹操宠爱。曹操曾任命他为左将军,赋予高职,甚至赐予假节钺,这些荣誉远超其他四位良将。如此忠诚的将领竟选择投降,这让曹魏上下都深感震惊。
回到魏国后,于禁前往拜谒曹操的墓地,曹丕下令画出一幅描绘关羽战胜于禁、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作,令他十分羞愧。最终,于禁郁郁而终,死后曹丕为其追谥“厉侯”,这是极为不光彩的谥号。
姜维的投降:被看作人才
与于禁的境遇截然不同,姜维在公元228年选择投降蜀汉。当时,蜀汉在人才方面极为匮乏,而诸葛亮正为北伐的战事寻求优秀的将领。当姜维投降时,诸葛亮欣喜若狂,甚至写信给蒋琬称赞姜维是凉州的上士,具备非凡的胆略。诸葛亮立即任命姜维为虎步军的统领,并迅速提升其职位,甚至将其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尽管蜀汉的军队规模有限,通常出征的兵力只有数万,但姜维能独领六千精锐,显示出诸葛亮对其的高度信任。
姜维投降后的评价十分高,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姜维的家族对魏国并无亏欠。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的功曹,英勇为魏国征战,最终战死。因此,姜家对魏国并非背叛者。其次,姜维的投降可理解。由于姜维当时仅是天水郡的参军,且与当地太守马遵关系紧张,曾因马遵的嫉妒而被拒入城,姜维无奈之下选择投降。第三,姜维归降蜀汉后,始终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蜀汉效力。虽然姜维的北伐存在争议,但当时蜀汉如果不采取行动,很可能会彻底陷入困境。即便如此,姜维依然在蜀汉灭亡后坚守信念,冒死假意投降,最终不幸殉国。
投降的意义:重用与不重要的分野
虽然于禁与姜维的投降看似相同,但二者背后的区别却十分显著。于禁是曹操手下的重臣,深得曹操信任,身为“五子良将”之一,位高权重。他在襄樊之战中指挥三万精锐,这是当时外姓武将中前所未有的。而姜维则只是魏国的一名不起眼的参军,几乎没有任何名声。因此,于禁的投降令曹魏震惊与愤怒,而姜维的投降却被视为理所当然。
于禁的投降引发了曹魏上层的不满,因为他曾被视为曹操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投降的举动让整个魏国感到背叛。相比之下,姜维的投降并未引发太大争议,这源于他原本在魏国并不占据重要位置,且在蜀汉的接纳下,他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继续为国家效力。因此,尽管两人均向蜀汉投降,但由于背景、能力以及对双方的意义不同,二者的评价差异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