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除了依靠身边的文臣武将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便是玄武门本身。若没有掌控城门的关键人物,李世民的计划很难顺利实施。
那么,如何才能带着兵器顺利进入玄武门?又如何在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迅速关闭城门?这些问题都需要李世民的团队巧妙安排。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人物便是当时的城门郎常何。城门郎负责掌管城门的开启和关闭,虽然常何的职位仅是从六品上,官职并不显赫,但其掌控的玄武门对于李世民的政变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拉拢常何,让他在关键时刻协助关门,那李世民的计划便能顺利进行。
李建成作为当时的太子,自然也意识到了城门郎的重要性,因此也曾试图拉拢常何。然而,常何最终选择了支持李世民,这一决定让李建成感到意外。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已经投靠李世民,恐怕不会如此轻易地带着李元吉进入玄武门,政变的结局也许会因此发生改变。
接下来是政变发生的当天,李世民一大早便带着十余名手下潜伏在玄武门等待二李的到来。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快就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走进门内时,玄武门在他们背后缓缓关闭,这一时刻,李建成意识到局势有变,他迅速转身准备撤退,而李元吉也紧随其后,显然察觉到即将面临麻烦。此时,李世民突然出现,一箭射中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也击杀了李元吉,政变成功。
随着局势的变化,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立即得知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已死后,愤怒地对部下说:“在李建生前享受过如此大恩,怎能在他死后赶紧逃走?”于是,他带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迅速赶来围攻玄武门。当时,李世民派出的张公谨负责守卫玄武门。张公谨孤军奋战,心里祈盼李世民的队伍尽快处理完内部的局面,并希望援兵赶快到来。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当时云麾将军敬君弘担任监门将军,他观察到形势变化后,心中十分焦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占据上风,敬君弘决定站队,如果不趁机立功,他很难在李世民麾下获得提升。于是,他决定亲自出战,然而他的心腹却劝他保持冷静,因为守城门的士兵数量远不及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最好的策略应是静观其变,待援兵到来再作决策。然而,敬君弘急于表现自己,并没有听从建议,与中郎将吕世衡一起投入战斗,但很快他们俩便被杀死。冯立随即为李建成报仇,杀死了敬君弘,随之,尉迟敬德展示了二李的人头,双方的兵马随即解散。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固然令人惋惜,但他们的牺牲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李世民的压力。在之后的功勋评定中,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尽管这两位并没有在李世民的政变中受到直接收买,但由于政变的机密性极强,只有少数知情者,因而他们的牺牲无法避免。
李世民的成功,依赖于常何等关键人物的支持,而这些人都深知自己的责任。常何明白自己的职责在于守好城门,直到接到李世民的指令,他不会轻易介入其他事务。因此,他始终保持忠诚,不在关键时刻做出过多的行动,确保了政变的顺利进行。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631年,李世民在阅读常何的一篇政论后,发现了马周这一人才,于是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并封为武水县开国伯。此后,常何逐步升迁,担任地方刺史,并被授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职务。直至653年去世,他被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常何的政治生涯可谓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步步高升,在太宗和高宗时期均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