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风波渐渐平息,朱温的势力逐步崛起。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位谋士辅佐朱温整整三十多年,最终帮助朱温攀上了皇帝的宝座。朱温极为看重他,频频给予他荣誉,不仅让他官升职高,甚至将自己心爱的妾侍送给了他。直到后梁灭亡之际,这位谋士选择自尽,以表忠诚。那么,这位被誉为后梁第一谋士的智者究竟是谁呢?
一、落榜书生
这位谋士名叫敬翔,出生于同州冯翊(今陕西省)。他的家族背景极其显赫,祖上曾是唐朝的功臣。敬翔的高祖敬晖在公元705年参与了“神龙政变”,帮助逼迫武则天退位,因此被封为平阳郡王。敬翔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家族的地位无疑十分显赫。然而,尽管家境优渥,敬翔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他自幼便热衷于读书,尤其擅长书法与文学,才思敏捷,机智过人,但可惜的是,他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未能如愿进入仕途。这份“乾符中,举进士不第”的遗憾,成为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痛。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长安沦陷,敬翔离开家乡,避难至同乡王发处。王发当时在朱温麾下担任观察使,虽然王发待敬翔不薄,但却未能为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升迁机会。困境中的敬翔开始寻找新的生机,他主动为军中的将领写一些简明有力的“笺刺”,这些文字虽然简洁,却充满了警示和锋芒,迅速在军中流传开来。朱温虽然文才不出众,但却特别喜欢这种简单明了的文字风格。渐渐地,朱温记住了敬翔的名字,并认为他精通军事策略,便将其召入幕府,委以军事重任。
二、后梁功臣
初时,朱温仅仅让敬翔担任了一位普通的军职。然而,敬翔对武职并不感兴趣,于是请求转为文官。朱温欣然答应,任命他为馆驿巡官,负责处理各种文书事务。当时,朱温正在与秦宗权进行激烈的战斗,而本应只负责文书事务的敬翔,也在朱温的要求下,参与了军事谋划。朱温最初仅将敬翔视为一个普通书生,未曾看重他。但敬翔对军事有着非凡的理解,时常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令朱温大为惊讶,深感欣慰。朱温曾感叹道:“恨得翔之晚,故军谋政术,一以谘之。”很快,敬翔便与另一位重要谋士李振一同,成为了朱温最得力的左右臂膀,朱温更是盛赞他:“天降奇人,以佐于我!”
敬翔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地辅佐朱温,三十多年来,几乎是日夜奋战,几乎没有任何休息。他自己也曾感慨,“惟马上得休息”。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始终为朱温铺路,最终助力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成为朱温最为倚重的人之一。朱温在改组枢密院时,特地设立了崇政院,并任命敬翔为知院事,同时将他封为平阳郡侯。尽管敬翔为人低调、沉稳,他的许多贡献未曾被外界察觉,“裨佐之迹,人莫得知”。
三、自杀殉国
朱温平定徐州后,获得了一名名叫刘氏的美女,她原是黄巢部将尚让的妻子。在尚让死后,刘氏被时溥所得,后来朱温在征战中将她收归麾下。朱温得知敬翔的妻子去世后,便毫不犹豫地将刘氏赐给敬翔。然而,刘氏为人傲慢无礼,屡次进入宫中,甚至对敬翔冷嘲热讽:“卿鄙余曾失身于贼耶?以成败言之,尚让巢之宰辅,时溥国之忠臣,论卿门第,辱我何甚,请从此辞!”刘氏的态度让敬翔感到极为屈辱,但他并未与她发生冲突,反而还向她道歉,压抑内心的不满。
912年,朱温被亲生儿子朱友珪所杀,尽管敬翔由于声望较高而未遭杀害,但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形势愈加危急。朱友贞即位后,敬翔依旧未能得到重用。他目睹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却始终无法改变现状。923年,后唐军队攻占开封,并赦免了后梁的群臣。李振提议敬翔去朝见新君,但敬翔却果断拒绝了,他对李振说道:“今少主伏剑于国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在深感无力回天之后,敬翔最终选择了自缢,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几天后,敬翔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最终全家殒命,成为一段令人痛惜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