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创作激励计划
在刘邦的功臣集团中,存在着四大势力群体,每个群体在大汉建立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最大的势力是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吕后的哥哥吕泽,凭借着自己的雄厚财力以及亲自带兵作战的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大汉的建立,吕泽无疑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由于后来吕氏家族遭遇了族灭,吕泽及其家族的历史功勋也被彻底抹去,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第二股势力则来源于沛县的地方豪强群体,其中以萧何、夏侯婴等人居于领导地位。这些人物虽然没有吕后那样的显赫背景,但他们凭借地方势力的积累,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三股势力则是那些主动投靠的大咖人物,张良和韩信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并非刘邦出生时就拥有的力量,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加入,帮助刘邦获取了决定性胜利。
最后,是一些参股的势力,他们自身的力量虽然庞大,但又不足以与刘邦争夺天下。因此,这些人物选择带资入股,投身到刘邦这个即将崛起的“大公司”中,等到刘邦成功建立汉朝,他们便能成为其股东,享受丰厚的回报。在这一类人中,黥布便是其中的代表。
黥布,原名英布,由于在秦朝犯法而受黥刑(在脸上刺字),因此人们通常称他为“黥布”。他曾被罚往骊山服劳役,后逃脱成为通缉犯。秦二世元年,英布与番阳县令吴芮联合起义反抗秦朝,战功显赫。随着项羽的崛起,英布归附于项梁,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勇猛表现,最终被项羽封为九江王。然而,黥布性格保守,并不渴望继续征战四方。于是,在项羽不断扩张的进程中,黥布与项羽发生了冲突,最终他选择投靠刘邦。
刘邦称帝后,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尽管刘邦给予了他较高的荣誉和地位,但黥布依旧心怀不满,尤其在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接连被杀后,黥布的恐惧和野心都得到了进一步激发。黥布原本从骊山的囚徒到万乘国君的成功转变,令他始终抱有割据一方的梦想。
正因如此,在刘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异姓诸侯王的背景下,黥布选择反叛。这一反叛虽然是刘邦逼迫的,但显然也出乎了刘邦的预料。黥布的背叛,源于刘邦对异姓王的不断清除,而黥布意识到自己的一方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黥布不顾一切,甚至将自己宠妾与中大夫贲赫的私情公之于众,作为破局的导火索。贲赫逃至长安,将黥布的阴谋告发,而刘邦得知后,立刻展开调查。
事态一旦发展到这一步,黥布的反叛已无回头路。为了解决这一威胁,刘邦决定亲征。出征前,刘邦向夏侯婴的门客薛公请教平乱之策。薛公根据对黥布性格的准确把握,给出了三种可能的对策:上计、中计和下计。上计中,黥布如果选择对山东展开广泛攻击,汉朝的疆域将会严重受损;中计则是黥布采取分化策略,攻击其他诸侯;下计则是最保守的一种选择,将其精力集中在吴地与楚地,并稳妥地守住自己的地盘,损失最小。
刘邦十分疑惑,问薛公:“黥布会采取哪一计?”薛公断言:“他会选择下计。”这个判断来源于黥布的性格——一个曾被囚禁、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一方的霸主。他的动机始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长远的国家利益。历史最终证明,薛公的预判非常精准。
刘邦此时身患重病,本打算让太子率军镇压黥布。然而,有人提醒刘邦,黥布身为猛将,善于作战,而太子可能并未得到足够的将领支持,形势很可能对汉军不利。深知此理,刘邦决定亲自出征。作为确保胜利的准备,刘邦在战前还将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进一步稳固了后方力量。
刘邦调集了来自上郡、北地、陇西等地的精锐部队,以及巴蜀的工匠和京师的卫兵,组成三万大军,驻扎在霸上,准备与黥布决战。黥布并未料到刘邦会亲自出征,得知消息后他立刻陷入了慌乱。按照薛公的预料,黥布选择了最糟糕的下策——向东进攻吴地,造成了刘贾的溃败。接着,他胁迫吴贾部队渡过淮河,与楚王刘交展开激战,最终刘交败北。
然而,黥布的力量终究无法与刘邦抗衡。在公元前195年冬,刘邦的主力部队与黥布在蕲西展开决战,结果黥布迅速败退,最终只剩下百余人逃往长江南岸。刘邦派遣将领继续追击,但自己却在战斗中受伤。
黥布在被吴芮之孙吴回引诱后被杀,而吴回成为唯一善终的异姓王。其悲剧可谓是注定的——实力不足、野心勃勃,却未能审时度势。生存之道在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智选择,过于强求只会自取灭亡。
黥布的反叛,实则是汉初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的缩影,也加速了刘邦实施“非刘氏不王”政策的步伐。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