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加强对百姓思想控制等政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虽然这一系列改革的实施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但更为关键的人物非李斯莫属。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出了显著贡献。秦始皇通过吞并六国的伟业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李斯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了大多数制度的设计和落实,涵盖了礼仪、法律等多个方面。因此,李斯被誉为“千古一相”,也正是由于他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李斯虽然权倾朝野,成为位极人臣,却多次在与赵高的较量中败北,这个局面显得尤为扑朔迷离。历史上记载,作为丞相的李斯与赵高三次交锋,结果均告失败。
从李斯的角度来看,败给赵高似乎有其必然性。首先,李斯出身较高,他一直将赵高视为一个低贱的宦官,轻视了这个对手。轻敌的心理使得他在与赵高的斗争中屡次失策。其次,李斯的治国方式偏重阳谋,通过公开的权谋手段进行政治博弈,而赵高作为宦官,行事更加诡谲,擅长运用阴谋,暗中操作。两者的思维方式本就不在同一层面,赵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出奇制胜。
另外,赵高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刻抢占先机,而李斯则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常常在时机面前犹豫不决,错失最佳的应对机会。除此之外,李斯最终败给赵高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他未能坚持拥立扶苏继位,而选择了支持胡亥,最终使得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李斯之所以支持胡亥,正是受赵高的影响。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赵高劝说李斯支持胡亥。根据法家思想,这一选择符合李斯的利益考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已明确遗诏由扶苏继位。然而,赵高因个人偏好,决定篡改遗诏,扶苏并未继位,胡亥被推上了皇位。赵高在这一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种种政治布局,最终成功地将李斯拉拢到自己一方。
李斯起初对赵高的拉拢表示拒绝,但赵高巧妙地指出,扶苏深得蒙恬与蒙毅的信任,而非李斯,这使得李斯产生了动摇。最终,李斯妥协,与赵高共同支持胡亥成为帝。胡亥登基后,李斯和赵高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的合作伙伴转变为死敌。
理应彼此制衡的李斯与赵高,因胡亥登基后局势的剧变,失去了平衡。紧接着,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爆发了起义,震动了整个秦朝。这一事件迅速蔓延,导致李斯不得不承担责任。作为丞相,他必须向赵高低头,挽回自己的政治局面。而李斯为了自保,做出了妥协,最终陷入赵高的圈套。
赵高乘机将李斯拉下马,他以李斯谋取权力、欲图篡位为由,向胡亥进言。赵高借此机会不断散布谗言,成功地在胡亥心中诋毁李斯的形象,使得李斯在秦二世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后,彻底对李斯失去了信任,并开始与李斯对立。李斯和赵高的争斗,在这一点上达到了顶峰,最终以赵高的胜利而告终。
赵高巧妙地抓住了李斯的弱点,污蔑李斯图谋篡权,最终使得李斯身陷囹圄,身败名裂。在赵高的推动下,李斯被捕并最终致命。即便李斯在临终时为自己辩解,依然未能逃脱死刑。
李斯多次败给赵高,根本原因在于他过于注重个人私利,未能从大义出发。正因为如此,他在最初的选择上便走错了道路,导致步步错失,最终陷入灭亡的结局。如果李斯当初能够坚定地支持扶苏继位,也许历史将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正如历史所示,历史从不容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