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和卫霍是同一时代的重要人物,都曾在朝为将,二者经常被用来做对比。细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鲜明的差异,尤其在古代文人的态度上,更显出对李广的深厚崇拜。
如同卢纶在《塞下曲》、王勃在《滕王阁序》、高适在《燕歌行》中,都表现了对李广的高度敬仰。而相比之下,卫霍却在司马迁的《史记·佞幸列传》中以另一种迥异的方式被提及,给人一种不可同日而语的印象,仿佛天地之差。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拉回到汉武帝时代,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究竟是更愿意跟随李广,还是卫霍去征战呢?
李广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一位独树一帜的武将,不仅被尊奉为“武庙”的神像,他的英雄事迹也成为了许多后人传颂的佳话,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级别”的人物。与卫霍相比,李广的家族背景要显得更为显赫一些。李广的祖父李信,曾是秦始皇麾下的重要武将,参与了平定燕国残余的战争,但最终在与楚国项燕的对决中惨败。李广的名声,除了出色的家族背景,更得益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便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屡次建功立业。汉文帝在亲眼目睹了李广的战绩后,不禁感慨:“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显现了汉文帝对李广的由衷敬佩。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再次参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众人的称赞,成为后代文人心中的忠诚与勇敢的象征。
尽管李广在历史上名声赫赫,却一生未能获得封侯的荣誉,这一点颇让人感到惋惜。他身边的亲戚与下属,如李蔡和儿子李敢,都曾获得封侯,而他却始终未能如愿。
究其原因,李广的性格与他未能获得封侯的命运密切相关。在汉景帝时期,由于某些事件,李广失去了封侯的机会。虽然他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接受了梁王赠送的将印后,却被视为涉嫌叛国的行为,这直接影响了他日后获得封赏的机会。
即使在汉武帝继位后,李广依然频频出现在汉匈战争的前线,许多著名事迹,如“没石饮羽”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然而,尽管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依然未能获得封侯。这主要与李广在军事战略方面存在的短板有关,出征时,他总是难以指挥兵力的集结,缺乏有效的指引,军纪松散,往往因疏忽被匈奴偷袭,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李广的部队在许多战役中未能取得胜利,也使得不少士兵宁愿跟随卫霍去参战,而不愿跟随李广,毕竟卫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且风险更小。
与李广的悲剧不同,卫霍的事迹充满了光辉与成就。在《史记》中,卫霍的事迹被简洁地记载,更多的是关注他参与的战役、打败敌人的次数、掠夺的牲畜和占领的土地等冷冰冰的数字。太史公对卫霍的评价,虽然不带有过多情感,反倒将他与李广一起列入了《佞幸列传》中,隐含对他们外戚身份的质疑。
然而,卫霍在历史中的成就也不可小觑。他的崛起并非偶然。卫青起初仅是平阳公主府的骑奴,后来凭借姐姐的权势被汉武帝任命为主将,参与了对匈奴的战争。在龙城之战中,他获得了显赫的胜利,随后被封为关内侯。之后,卫青屡次征战匈奴,屡封爵位,功勋卓著。而霍去病,凭借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战绩,也迅速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最终成为了大将军。
卫霍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以胜利告终,这也使得他们在封赏方面获得了更多机会。与之相比,李广虽有英勇的精神和不凡的能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与卫霍相当的战功和荣誉。
那么,为什么古代文人会如此推崇李广呢?首先,李广的人格悲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尽管他征战一生,但始终未能获得封侯,甚至选择了自尽,这种结局令人无比惋惜。其次,司马迁对李广的极高评价,也促使文人们更倾向于对他产生同情和崇敬。尽管李广在指挥上有缺陷,但他在单兵作战中的卓越能力,尤其是“没石饮羽”等传奇事迹,使他成为文人心目中的英雄。
与此相比,卫青和霍去病的迅速崛起多少带有一些“裙带关系”的因素。卫青原本不过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因其姐姐成为汉武帝的皇后,他自身的身份也迅速跃升为将军。而霍去病更是汉武帝宠爱的私生子,他的崛起几乎依赖于与汉武帝的亲近关系。如此一来,通过权力关系而迅速升迁的现象,难免引起古代文人的反感,形成了对他们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