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陈傅良在分析东汉的军制时曾指出,“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内外轻重,一系于兵。”也就是说,军队的掌控者直接决定了国家政权的存亡与兴衰。东汉的建立并非偶然,而是刘秀深刻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尤其是王莽篡汉这一重大变故。为了避免再度发生类似的政权更替,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削弱了当时功臣对军队的控制,最终成功地将军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刘秀对政权的把控力,也导致了许多曾经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特别是代表性的云台二十八将等将领的权力逐步被剥夺。刘秀通过一系列策略,取消了他们的官职,为政权的重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巩固中央军权
东汉时期的军队分为中央军与地方军。中央军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而地方军则由地方的郡国首长所管理。东汉中央军的组成相当复杂,包括驻扎在洛阳的郎卫系统、卫士系统、北军系统以及分布在其他地方和边疆的军队等。在东汉初年,刘秀通过强化中央军的控制,逐步削弱了功臣的势力,成功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基础。
(一)强化对郎卫系统的控制
郎卫系统是东汉时期宫廷的禁军,主要由虎贲、羽林等精锐部队组成,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为了避免功臣掌握这一战略力量,刘秀加大了对郎卫系统的掌控力度,逐步排除了功臣的干预,确保了该系统不被任何功臣掌控。
1. 排斥功臣任光禄勋
在西汉时期,郎卫系统的指挥权主要掌握在光禄勋手中,特别是在西汉中期之前,光禄勋几乎完全控制了郎卫系统。然而进入东汉后,刘秀逐渐削弱了光禄勋的权力。东汉初期,光禄勋不再直接指挥郎卫系统,而仅仅负责一些行政管理工作。通过这一改革,刘秀将郎卫系统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了非功臣出身的官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排除功臣指挥虎贲、羽林
虎贲、羽林是东汉时期的宫廷卫队,也是中央政权的重要支柱。为了避免功臣将领通过这些部队威胁皇权,刘秀任命了自己亲信的官员来担任这些部队的指挥职务。通过这样的任命,刘秀有效地防止了功臣将领通过虎贲、羽林积累过多的军权,确保了对中央军队的绝对控制。
(二)巩固对卫士系统的控制
卫士系统负责宫殿外围的安全保障,是东汉时期宫廷安全的重要一环。虽然卫士系统的权力不及郎卫系统那般强大,但由于其位于京师,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关键力量,刘秀特别注重防止功臣干预其领导权。刘秀通过精心选拔官员,避免了功臣的介入,确保了卫士系统对中央政府的绝对忠诚。
(三)巩固对北军的控制
北军负责东汉宫殿外围的防守,包括执金吾及五校尉等部队。为了防止北军成为功臣势力的温床,刘秀采取了大幅度削弱执金吾权力的措施,同时加强了对北军五校尉的监管。通过缩减北军的规模并减少兵力,刘秀有效地控制了北军,避免了功臣将领通过北军对政权构成威胁。
1. 削弱执金吾的权势
刘秀通过削弱执金吾的权力,减少了执金吾所控制的军队人数,并且限制了其职能,确保执金吾不再成为功臣势力的依托。刘秀通过任命少数功臣担任执金吾职务,方便了对这些功臣的监控,防止了他们通过职务对政权的威胁。
2. 加强对五校尉的控制
五校尉作为北军的主要指挥官,刘秀对他们的任命与管理进行了精细化操作。为了防止某一位校尉权力过大,刘秀实行了权力分散的策略,并设立了监察职位,对五校尉进行监督。这一措施既防止了某一校尉权力过度集中,也增强了五校尉之间的相互制衡,从而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刘秀成功地巩固了中央军的权力,彻底剥夺了功臣对军队的控制,使得东汉政权在较长时期内得以稳定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