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否曾反叛,一直是三国史料中存在不同记载的话题。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魏延并没有犯下重罪,但也存在一些过失。而鱼豢在《魏略》中则认为魏延完全是无辜的。这两者的记载互为补充,似乎揭示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魏延被蜀汉的文官集团视为叛徒。如果他真不是反叛者,那么在蜀汉四相的背后,几乎有三人参与了对魏延的陷害。为了争夺军权,这些人刻意抹黑、谋害了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
所谓的“蜀汉四相”指的除了拥有丞相名号的诸葛亮之外,还有在实际掌控政权的蒋琬、费祎与董允。尽管蒋琬和费祎并未正式担任丞相,但他们却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分别担任开府、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要职,而董允则为侍中、尚书令,并且是大将军费祎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以忠诚与智慧闻名,其“千古名相”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对刘备和刘禅的忠诚毫无疑问。然而,蒋琬、费祎与董允在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得却让人质疑他们的忠诚,似乎有些像小说中的潘仁美与庞籍——外表忠诚,实则心怀异图。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的潘仁美与庞籍其实都是忠臣。
《三国志》对魏延与杨仪之争作出结论:“魏延本意不愿北降魏国,而是想要除去杨仪等。日常诸将并无一致意见,最终魏延接任军权也在预期之中,杨仪不过是一个变数。”这表明,魏延接管蜀汉军权不仅是诸葛亮的安排,也是众人的期望,反倒是杨仪的反对显得极为突兀。刘备的治国方针以及诸葛亮的临终安排令人深思:他临终时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密谈军权继承事宜,明确指示魏延负责军队后勤,姜维则位列其后。如果魏延不遵从命令,军队有权自主行动。
然而,只有杨仪和费祎知晓诸葛亮是否真的做出过这种安排。两人站在魏延的对立面,他们的证词既有可能可信,也可能因为个人立场而带有偏见。《魏略》对此有不同的描述:“诸葛亮临终时曾告知魏延等,‘我死后你们要谨守军权,千万不要再回头。’魏延接受命令后未立即宣布丧事,直至行至褒口时才公之于众。杨仪因担心魏延会篡权,便煽动军队反抗,最终魏延未战先败,部队散去,杨仪追杀了魏延。”这一记载表明,魏延并无起义之心,而是被杨仪逼迫,才不得不作出反应。
如果魏延真心想继承诸葛亮的位置,他本该竭尽全力与魏国抗争。然而,这显然与蜀汉的文官集团意图背道而驰——历史上,文官通常主张投降,而武将则主张抗敌,这一点在三国时期尤为明显。举个例子,曹操江南行时,东吴的文官们纷纷支持投降,而周瑜、鲁肃等武将则坚决主战。
蒋琬与费祎虽掌握权力,却缺乏带兵打仗的经验。他们更关心如何巩固自身权力,而非投身实际战斗:“蒋琬与费祎两人虽然掌握着重要职务,但对军事没有兴趣,姜维每次想出征大规模战斗,费祎总是加以阻止,并限制兵力不得超过一万。”他们虽然拥有诸葛亮的权力,却远不具备魏延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与费祎通过一系列权力斗争,迅速取而代之,控制了蜀汉的政治和军权。
魏延在诸葛亮临终时的地位,远高于蒋琬与费祎。他曾是前军大将军,拥有显赫的军职和贵族身份,而蒋琬和费祎则只是普通官员,缺乏类似魏延的军事经验和影响力。然而,诸葛亮死后,文官们迅速升职,掌控了更大的权力。蒋琬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并获得了“安阳亭侯”的封号;费祎也继任蒋琬的职务,成为大将军,权力进一步增强。
费祎和蒋琬的权力欲望毫不掩饰,他们渴望拥有更高的职务,并且与那些预言未来命运的“神算子”结交,这在蜀汉内部产生了不小的波动。特别是在魏延和杨仪之争中,费祎坚决站在杨仪一方,企图彻底打击魏延。最终,杨仪并未如愿成为接班人,反而被蒋琬与费祎联合陷害,最后自杀。
杨仪死后,尽管他未能完全洗清自己背后的谋反嫌疑,而魏延虽被冤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平反。这个事件反映出蜀汉四相之间的激烈权力斗争,他们为了争夺军权,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