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蒋介石因政治斗争下野后,决定为东山再起而展开一系列秘密活动。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陈立夫、陈果夫、丁惟汾等人,在幕后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俱乐部”的组织,目标是反对当时的桂系势力,拆解特委的力量,同时大力宣传蒋介石被冤枉下野的舆论,寻求恢复他的政治地位。由于“中央俱乐部”的英文缩写为C.C,这个组织也被称作“中统”或“CC系”。
陈立夫与陈果夫利用这一组织的资源,开始大力提拔自己的人马,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的追随者,建立了强大的派系力量。1928年,他们将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变成了一个特务组织,而“CC”派成员也成为了这一机构的核心力量。中统局的领导人先后包括陈立夫和朱家骥,而副局长则是徐恩曾和叶秀峰。由于中统的核心成员多是国民党内部的关键人物,这个组织逐渐掌控了全国的党务、教育、司法、文化以及警察系统,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到了1930年代中期,中统的势力已日益强大,甚至开始威胁蒋介石在党内的威望。1935年11月,国民党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CC”系竟然掌控了选举,陈立夫通过拉票,竟然比蒋介石多得了4票。虽然他暗自得意,但又害怕超越蒋介石,最后他在公布结果时,暗中修改了票数,使自己比蒋介石少了一票,从而避免了与蒋介石的直接对抗。
蒋介石的军事组织——军统局,也是在他二度下野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1931年,蒋介石再次因党内压力下野,并决定借助“CC系”掌控党内力量,以便在下野期间依然能控制军队。于是,他联合了黄埔系的亲信,成立了一个新的团体,命名为“复兴社”。1932年4月1日,复兴社正式成立,蒋介石亲自担任社长,并设立了常务总干事会等机构来负责日常事务。复兴社下设组织处、宣传处、训练处和特务处等机构,其中的骨干成员包括贺衷寒、康泽、萧赞育等人,复兴社的特务处后来演变为“军统局”的前身。
虽然中统与军统两大特务组织都效忠于蒋介石,但彼此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蒋介石虽然曾试图整合两派,但两者的关系始终紧张。1932年下半年,蒋介石决定统一指挥这两大特务组织,合并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局。原先的中统特务组织变成了第一处,负责党政事务;复兴社的军方特务则构成第二处,负责军事和警察事务;还成立了第三处,混合性地负责特检事务。陈立夫被任命为军统局首任局长,直接向蒋介石报告。尽管中统和军统最终由蒋介石统一领导,但两派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一处与第二处的分歧逐渐加剧,互不合作,甚至激烈对立。
陈立夫的“CC系”特务在资历上较为老练,试图吞并军方的二处,但军方的特务力量并未轻易屈服,戴笠作为军统的领导人物掌控了更多的话语权。为了一较高下,两个特务组织展开了暗中较量,互相争夺蒋介石的宠爱。戴笠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高明,他设法拉拢蒋介石的侍从室负责人唐纵,通过情报交换将中统的情报变为军统的优势,使蒋介石渐渐偏爱军统,逐渐疏远了中统。
戴笠不仅仅依靠情报战术,他还用上了美人计。1932年,军统派遣了美艳且能力出众的女特务向影心去接近二陈,获取中统的机密。向影心成功勾结了陈立夫,后来也成功地吸引了陈果夫。虽然最终陈立夫发现了她的真实身份,并严令将其驱逐,但戴笠还是给予她奖励,并让她嫁给了军统的高级特务毛人凤。与中统的政治手段不同,军统更多采取了直白暴力的手段,例如雇佣地痞流氓进行暗杀、绑架等行动,以此消灭政敌。
戴笠的背景颇具传奇色彩,他原本是上海交易所的一名普通职员,通过与戴季陶的关系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1926年,戴笠加入黄埔军校,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在1930年,他与其他几位特务合伙成立了“调查通讯小组”,开始了他的特务生涯。由于一次绑架案件未能及时解决,戴笠亲自调动死囚犯为特务,经过一番血腥手段最终将案件解决,蒋介石也因此更加看重他。
尽管陈立夫和陈果夫对戴笠的手段极为不满,并批评他为“蛮干”,认为他的做法暴力且不讲究技术性,但蒋介石却偏爱戴笠的直接行动,认为军统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果断高效。蒋介石一方面利用两派争宠的局面,避免任何一方独大,另一方面则通过支持一方来维持平衡,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
最终,尽管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在表面上合作,实际内部的争斗不断升级。蒋介石的这种权谋手段最终导致两派之间的冲突与恶性竞争,最终走向了同归于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