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12位铁帽子王之间,虽然都是极具权势的宗室成员,但其地位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在清初的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中,每一位都因其杰出的战功和对国家的贡献而受到封赏,这些功封的王位远比清朝中后期的四位恩封铁帽子王更具含金量。
在这八位功勋卓著的铁帽子王中,有6位是亲王,2位是郡王,而亲王的地位和战功自然比郡王更为显赫。即便是两位郡王——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他们之间也有着显著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他们初封时的地位,也延续到后代的命运和成就。
一、初代王爵的含金量不同
第一代克勤郡王岳讬,是礼亲王代善的嫡长子。而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则是代善的孙子,他的父亲萨哈廉是礼亲王的第三子。换句话说,岳讬是勒克德浑的亲大伯,两人的辈分和年纪差距巨大,岳讬比勒克德浑年长了整整30岁。年长的岳讬在进入战场打拼立功时,勒克德浑甚至尚未出生。
岳讬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参与战斗,且在萨尔浒之战后被努尔哈赤任命为镶红旗的旗主,表明了他在八旗中的高尚地位。虽然努尔哈赤去世后没有指定继承人,但岳讬作为旗主,在皇太极即位之时,支持皇太极并促使代善站队,助力皇太极顺利登上皇位。作为皇太极的亲信,岳讬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被皇太极亲封为成亲王,这一殊荣是无比珍贵的。
与此相比,勒克德浑的起点明显逊色。他的父亲虽然深得皇太极的宠信,但因病早逝未能成为亲王,直到死后才被追封为颖亲王。勒克德浑刚出生时,家族尚未达到岳讬那样的显赫地位,且年幼的他也并未得到亲王封号。直到皇太极去世后,勒克德浑才在多尔衮的支持下走上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于顺治五年被封为顺承郡王。
从初代的经历来看,岳讬的战功和地位无疑远超勒克德浑。岳讬在清朝开国之时已有超过20年的战斗经验,而勒克德浑仅在入关后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才积累了自己的战功。尽管如此,岳讬因亲王爵位被削,最后归于郡王之位,而勒克德浑则在多尔衮的推助下获得了郡王爵位,且永远无法跨越这一层级。
二、财富积累程度不同
岳讬的家族自清朝入关前就已拥有不凡的财富积累,而勒克德浑的家族则是在入关后才逐步崛起,导致两者在财富上的差距极为明显。在清朝入关之前,八旗的旗主地位极高,战利品的分配也是旗主最为丰厚。岳讬作为镶红旗旗主,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而勒克德浑的家族则是在清朝入关后开始逐渐崛起,且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他获得的财富相对有限。尽管他因功被封为顺承郡王,但相较于岳讬的家族,顺承郡王家族的财富远远不及克勤郡王。特别是在多尔衮和清朝入关之后,宗室的财富积累更加依赖于战功,但勒克德浑的短暂战斗经历使他无法获取与岳讬家族相同的经济利益。
三、后代败家程度不同
铁帽子王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初代王爵的成就,还与后代的表现息息相关。岳讬的后代虽然没有显著的功绩,但却能够安稳地守住家业,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生活。而勒克德浑的后代,则命运多舛。
勒克德浑的孙子锡保本有机会为家族争光,在雍正年间因军功被晋升为顺承亲王。然而,命运弄人,在和通泊之战的惨败中,锡保因指挥失误而被降级为郡王,并被要求赔偿38万两银子的损失。对于当时的郡王家族来说,38万两的银子无异于天文数字,这笔巨款使得顺承郡王家族陷入了财务困境,并长期维持着贫困的状态。由于无法及时偿还这笔巨额赔偿,家族的财富逐渐消耗,最终导致其生活困顿,甚至连基本的葬礼开销也无法承受。
尽管乾隆在多年后免除了他们的罚款,但顺承郡王家族的经济状况依然无法回到昔日的辉煌,最终只能通过每年扣除俸禄来偿还债务。而这一情况使得顺承郡王家族越来越贫困,生活艰难,最后甚至连维持王府的体面都无法做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勤郡王家族,他们能够安稳守住祖先积累的财富与地位,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但至少能够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避免了如顺承郡王那样的经济困境。
总的来说,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之间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初代王爵的差异,还体现在财富的积累与后代的表现。岳讬的家族在清朝初期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而勒克德浑的后代则因为命运不济,经历了贫困与败落,无法与克勤郡王家族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勒克德浑的祖先依然为家族留下了铁帽子王的爵位,保住了200多年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