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太子朱标在从陕西视察归来后,因病不幸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朝廷都陷入了深深的惋惜与不安。几个月后,朱元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公开宣布他将成为大明未来的皇帝。这一决定不仅代表了朱元璋对继承人的高度关注,也无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朱允炆是继承大明江山的下一位帝王。
皇位继承向来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要事务。历史中不乏因为继承人选择不当而引发动荡乃至灭国的惨剧,因此,朱元璋作为一位深谙政权稳固之道的开国皇帝,对于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尤为慎重。他一心希望自己的嫡长子朱标能够承担起大明未来的重担,因此不仅极力培养他,也将许多权力下放给朱标。令人惋惜的是,朱标才年仅38岁,便因病早逝,这让朱元璋在悲痛之余,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选择继承人。
面对这个问题,朱元璋一度犹豫不决。是从自己亲生子女中选,还是从已故太子的孩子中选?最终,他选择了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这一决定在历史上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些人认为,朱允炆毕竟是朱标的继室所生,是庶子;而朱标的长子朱允熥才是嫡子,理应继承太孙之位。那么,这究竟是为何呢?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在明朝建立初期,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成为了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常氏的妻子。常氏与朱标同年出生,两人早在襁褓中就已定下婚约。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去世,为了安抚常家以及慰藉常氏,朱元璋决定为两人赐婚,常氏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太子妃。婚后三年,常氏为朱标生下长子朱雄英,朱元璋非常高兴,亲自为孙子取名“朱雄英”,并且喜上眉梢。然而,太子后宫并非只有常氏一位,吕本之女吕氏也进入东宫成为太子侧妃,尽管朱标最初对她并无特别的好感。
常氏为人温文尔雅,非常善解人意,她与吕氏相互关照,直到洪武十年,吕氏为朱标生下次子朱允炆。朱允炆的出生,使得吕氏在东宫逐渐站稳了脚跟。常氏之后也为朱标生下朱允熥,但由于频繁的生育,常氏的身体逐渐虚弱,最终在生下朱允熥不久后去世,享年仅24岁。尽管常氏去世时,长子朱雄英才五岁,但作为太子嫡长子,他注定是大明第三代继承人的有力候选人。
然而,问题出现在吕氏被扶正之后。当朱雄英去世后,朱标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应当是嫡次子朱允熥。然而,由于吕氏已被扶正,她的儿子朱允炆被认定为嫡子,且朱允炆的年龄大于朱允熥,这也导致了继承问题的争议。关于朱允炆是否为嫡子的争论,主要源于当时人们对母亲身份的误解,许多人认为只有正室所生的才是嫡子,其他则为庶子。然而,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母亲被扶正,孩子自然会成为嫡子。就如同汉武帝刘彻和汉明帝刘庄的例子一样,吕氏被扶正后,朱允炆自然成为了嫡子。
当原配与继室的孩子都被认为是嫡子时,谁更有继承权的问题就取决于年龄。朱允炆比朱允熥年长一岁,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继位的最有力人选。更何况,朱元璋十分重视嫡庶问题,他在祖训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嫡子,必须选择嫡母所生的嫡子,这样的继承制度无可争议。即使后来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朱棣也无法以嫡庶问题来攻击朱允炆。
然而,尽管礼法如此明确,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似乎并未完全依赖这些礼法。如果他真心想要立朱允熥为太孙,他完全可以通过当时的儒学大臣找到许多论据来证明朱允熥的正统性。但朱元璋显然偏向于朱允炆,原因并不单纯。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既孝顺又聪明,而朱允熥则显得有些懦弱。朱允炆的母系背景较为单纯,不容易引发外戚干政问题,而朱允熥则不同,常遇春和蓝玉的背景可能会给朝廷带来更多的挑战。为此,朱元璋采取了果断的措施,甚至发动了“蓝玉案”,通过清除蓝玉的影响,顺利为朱允炆继位铺平了道路。
当朱允炆最终即位后,他并未对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朱允熥心生怨恨,反而宽容大度,将朱允熥封为吴王,封地在杭州,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封号。遗憾的是,朱允熥并未有机会领地管理,因朱棣发动靖难起兵,夺取了皇位。朱棣登基后,不仅将朱允熥降封为广泽王,最终甚至废除了他的封号,将其囚禁在凤阳高墙之内。十五年后,朱允熥在凤阳去世,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