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清朝道光皇帝治下,发生了一起震惊帝国的国库盗窃案,盗窃的金额竟高达900万两白银。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国库管理的重大漏洞,也让皇帝深感忧虑。
道光二十三年,一名银库库兵张成宝的侄子通过“捐官”这一不正当手段获得了一个官职。实际上,“捐官”就是用金钱买官职,这笔款项被上交到户部后,却因张成宝的私自操作而未能妥善入账,他只开了一张收据。问题在于,分赃的全过程引发了内部争执,在这场利益争斗中,黑幕被揭开,逐渐引起了官员的注意,后来的调查让这一事件越演越烈,牵扯出更为复杂的腐败网络。
当道光皇帝得知此事时,立刻下令刑部开展全面调查,务必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随着调查的深入,许多库兵被捕,并且越来越多的官员被暂停职务以配合调查。刑部办案官员们夜以继日,毫不懈怠,力图尽快破案。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这起巨盗并非个别的短期行为,而是银库中库兵们长期以来的集体盗窃,真正的罪犯几乎全都是这座银库的守卫者。
在当时的北京,存在着十座银库,分别储存着钱财、布匹和粮食等。其中,钱财的保管集中在三大银库。第一大库位于紫禁城,内库储存了120万两白银,主要用于皇族在极端情况下外逃时使用的“过河钱”。这里的白银均为五十两重的大银锭,安全性极高,因此盗取难度大。第二大库设在内务府,主要存放珠宝和玉器,相对较小,管理起来相对容易。第三大库则是位于户部的国库。国库内存放的大量银两由于每日都有进出,库兵频繁出入,管理相对复杂。
为了防止库兵私带银两,进入国库时,他们必须一丝不挂,经过详细的检查。随着出库时,库兵还需大声喊出“出来了!”并在门口跨过木凳,张双臂拍手,以便让检查的官员充分查看,确保没有私藏银两。这些看似严格的规章制度,在面对巨额财宝的诱惑时,库兵们常会想方设法,寻求捷径。
库兵们采用的偷盗手法饱含了极大的隐蔽性,每到酷热的夏天,他们在工作时会将羊肠和猪皮等物品偷偷塞入身体,待要出库时再将私带的银两藏在这些藏匿物中,避免直接将金银塞入体内的风险,避免被检查到。而到了寒冷的冬季,他们则会将银两藏于大水壶内,由于低温下河面的水会结冰,方便将银子安全带出。结果,清朝国库在库兵们这种小心翼翼的“蚂蚁搬家”式盗窃下,逐渐被掏空。
盗窃事件暴露后,许多库兵纷纷逃避法律制裁,然而愤怒的道光皇帝下定决心要对这些失职者进行抓捕。最终,绝大多数库兵被缉拿归案,部分官员也被拘捕。尽管追回了一定数量的银两,但这一事件却无法扭转清朝日益衰败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