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宗室中,有一位人物备受关注,他是道光帝的曾孙,幼年时期曾被看作是皇位的有力候选人,然而最终未能登基。成年后,他成为了改革派人物,曾前往美国考察,参加世博会,备受美国各界的关注。清朝灭亡后,他积极投身政治,不顾“国仇家恨”,先是加入国民党,后来又投靠袁世凯,甚至支持“洪宪帝制”。那么,这位人物究竟是谁呢?
一、错失皇位
这位人物名叫溥伦,字彝庵,虽然与溥仪是同一辈,但他比溥仪的父亲载沣年长九岁。溥伦出生于1874年,家族背景显赫,他的高祖父是乾隆帝的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值得注意的是,溥伦并非直接是道光帝的后代,而是由永瑆的次子绵懿的孙子载治过继到道光帝这一脉。1854年,咸丰帝下诏将载治过继给道光帝的长子奕纬为嗣子。二十年后,溥伦出生,成为道光帝的曾长孙。
溥伦刚出生不久,就迎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事件——同治帝突然驾崩,而同治帝没有子嗣。慈禧太后立刻召集大臣讨论继位问题,其中有一位大臣提出了溥伦的名字。然而,惇亲王奕誴立即反对,慈禧太后也紧随其后表示,“溥字辈无当立者”,即不适合继承皇位。最终,慈禧太后选择了自己的侄子载湉作为继承人,光绪帝因此登基。
二、新派宗室
尽管未能继位,溥伦的政治生涯并未止步。1881年,溥伦继承了贝子爵位。到了1894年,年满21岁的溥伦被授予贝勒衔,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依旧不显赫。直到1902年,时值圣路易斯世博会召开,清朝为了向外展示国力,决定派遣宗室成员参与。经过深思熟虑,慈禧太后选择了溥伦代表清朝参展。
1904年,溥伦率领代表团抵达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亲切接见。在世博会上,清朝的“中国村”展区引起了广泛关注,溥伦的举止风度也让他成为欧美各界注目的焦点。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溥伦大胆提出中国女性应当接受教育,这一观点令他被誉为“皇室中最为民主的成员”。他的现代化思维和积极倡导变革的姿态,令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三、见风使舵
回国后的溥伦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迅速进入清朝政治的核心圈层。1907年,他被任命为筹备资政院的总裁,并在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担任农工商大臣。尽管清朝已接近灭亡,但溥伦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组织政党。在1912年2月,随着宣统帝退位,清朝正式灭亡。为了显示自己支持共和,溥伦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国民党,成为名誉参议。
然而,溥伦的政治立场并非一成不变。1915年12月,溥伦担任了民国参议院院长一职,并公开支持袁世凯称帝,甚至因此获得亲王双俸。袁世凯复辟失败后,溥伦为自己辩解,表示自己依然忠诚于民国,尽管在政治立场上有所摇摆。最终,溥伦于1927年去世,享年54岁,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