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令人感到无比惋惜的情节莫过于庞统在落凤坡遭张任射杀的悲剧。值得一提的是,张任作为益州的一名武将,实力非凡。在小说中,正是他巧妙指挥部队在雒城外围埋伏,运用地形优势,使得大军师凤雏庞统不幸陨落于落凤坡。这一突袭让刘备的军队陷入两难境地,迫使他不得不急求荆州的支援。在随后的雁桥之战中,刘备擒获了张任,尽管他宁死不屈,最终还是被诸葛亮下令斩首,这一行动被宣称为“成其名节”。刘备对此并未制止,而这一决定实际上埋下了蜀国灭亡的隐患。
大家耳熟能详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佳言,正是反映了蜀国人才匮乏的现状,而这也是导致国破家亡的重要原因。三国时期,四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曾在东汉末年的战火中一度保持相对的安宁。对于刘备的入川,益州的文武官员态度截然不同。文官方面以张松为代表,他热情献图,积极欢迎刘备的到来;而武将则以张任为首,愤然以军人职责自豪,摆出“鸿门宴”来竭力抵抗外敌入侵。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意味着,刘备在占领西川过程中,原本因名不正言不顺,应采取怀柔策略来安抚益州的文武百官。然而,庞统之死的刺激,以及他在西川未能得到预想中的“仁义”回应,使得刘备心中满是复仇的情绪。实际上,诸葛亮所谓的“成其名节”并不能对刘备的事业有太大助益。在对待张任的问题上,刘备本可采取更为明智的策略,比如暂时将张任囚禁,待刘璋投降后再策划其降服,毕竟历史上老黄忠的招降便是如此。在西川尚未平定的情况下,这样做不仅能获取益州将士的心,更能为蜀国保留一位杰出将领。
事实上,斩杀张任并未能实现诸葛亮的预期效果,西川仍在顽强抵抗当中。即便有些人被迫投降,也并非心甘情愿。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风再也难以见到。直到后来,另一位益州重要人物李严的投降,才促使大量益州武将毫不犹豫地投向刘备一方,从而加速了西川的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