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中山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9岁。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先后签署了三道遗嘱:国事遗嘱(对内)、致苏俄的遗书(对外)和家事遗嘱。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国事遗嘱,然而这份遗嘱却没有提及关于接任者的具体安排,这显得异常不同寻常。
在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国民党内有五位可能性较大的接班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和蒋校长。曾经更有可能接任的陈炯明,因为1922年“炮轰观音山”事件与中山先生决裂,早已失去了继承的资格。而且,先生去世时,第一次东征的对象正是陈炯明的叛军,这无疑进一步排除了陈的可能性。
在剩下的五位候选人中,谁才更可能成为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接班人呢?我的个人看法是,可能谁都不是。事实上,当时几乎没有人被认为具备接过中山先生衣钵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排除胡汉民和汪精卫这两位被认为最有可能接任的人选。根据一份资料,先生曾明确表示,胡汉民和汪精卫都不适合带领国民党。原因在于,他们对1924年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并不认同,内心深处有排斥情绪,虽然表面上他们被迫接受了这一基调。中山先生去世时,汪精卫恰好在他身旁,并且几份遗嘱也是由汪亲自录下。如果先生真心让汪精卫接任,理应会直接告知他这个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而胡汉民当时留守广州大本营,身份是“代帅”。如果先生意图让他接任,只需简单取消“代理”二字,直接确认其正式身份,但这一点也没有发生。由此可以看出,胡汉民和汪精卫并非中山先生理想的接班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廖仲恺,他对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也非常重视其落实。在国民党内,廖仲恺拥有广泛的声望和强大的人脉,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名义上地位仅次于蒋中正,并且在这一职务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然而,尽管他在党内的声望极高,廖仲恺似乎仍然不是先生理想中的接班人。有传言称,廖仲恺拥有文人风范和古君子气质,这在注重军事优先的1920年代,似乎不太适合接过中山先生的衣钵。
说到军事优先,就不得不提到许崇智。许崇智时任粤军总司令,在黄埔军校还未崭露头角时,实际上是中山先生的头号军事代表。然而,许崇智出身豪门,生活奢华,性格散漫,似乎并没有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在中山先生的心目中,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外,另一个重要的革命任务便是“北伐”,也就是清除直系军阀。考虑到许崇智的背景和性格,先生可能对将这一重任交给他并不十分有信心。此外,国民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也认为,许崇智并不适合领导整个党。
蒋中正作为时任粤军参谋长,虽然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较为有限,但他实际上是许崇智的重要军事幕僚。在蒋中正的军事生涯中,第一次东征的总指挥正是许崇智,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崇智和蒋中正都不太可能是先生的首选。
既然这五位候选人都似乎并不符合中山先生的标准,那么其他人自然也不太可能成为接班人。因此,先生或许干脆没有公开指定继任者。这是我个人推测的原因,或许他根本没有打算指定接班人,而是采取了“赛马”策略:最终脱颖而出的那位,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能他并未预见到,蒋中正这个当时的“黑马”,最终会最先冲过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