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羽的个人表现来看,实际上他并未达到武艺最顶尖的水平,至少在他之前还有三位武艺高强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吕布、孙坚与文鸯。
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许多人对吕布存在误解,误以为他从未斩杀过大将,甚至认为他的武艺并不出众。这种看法来源于《三国志》的记载,但如果我们从吕布的生平来看,就不难发现,吕布的武艺绝对是三国时期的佼佼者。
第一个例子是他诛杀丁原。吕布原本是丁原手下的一个主簿,地位并不显赫。可在董卓的收买下,他竟亲手杀了丁原,居然没有引起兵变。丁原身为并州军的领袖,手下有张辽等名将,按理说,吕布不可能轻易成功。然而,吕布仅仅杀了丁原一人,就成功地掌控了并州军,获得了加入董卓阵营的资本。即便是张辽这样的猛将,也对吕布心悦诚服,足见吕布的力量。
第二个例子是辕门射戟。吕布在此战中以一己之力压制敌军。在刘备因得罪袁术而面临纪灵三万大军攻打时,吕布挺身而出调停纷争。他将戟立在营门口,要求若能射中小支则停止战争,若不中则自由厮杀。最终,吕布神奇般射中小支,令在场的所有将领都对他刮目相看,纪灵也因此放过了刘备。
第三个例子是“缚虎不得不急也”。当时吕布在下邳与曹操激战三月之久,曹操始终未能击败他,直到吕布的部下背叛,才让曹操有机会捉住他。吕布被押送至曹操面前时,曹操不禁感叹:“绑老虎怎么能不紧一点呢?”这一番话,表明了吕布单兵作战的强悍能力。关羽在见到吕布时,也尊称他为吕将军,显然他对吕布的武力心服口服。
二、斩华雄的孙坚
许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误以为斩杀华雄的是关羽,并且还传闻关羽是在温酒之时一刀斩杀华雄的。事实上,在《三国志》中,真正斩杀华雄的是孙坚。孙坚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是江东集团的奠基人之一。
在当时的董卓之乱中,孙坚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每战必胜,屡次带领自己的军队冲锋陷阵。董卓曾言,十八路诸侯中,只有孙坚令他忌惮,甚至一度提议与孙坚联姻以拉拢他,但遭到拒绝。
华雄是凉州名将,曾屡屡斩杀诸侯联盟中的大将,但最终败在了孙坚手中。可以说,孙坚的实力绝对名列三国武力榜前列。当时的关羽,仅仅是刘备麾下的一个马弓手,尚未有显赫战绩,因此两者之间的武艺优劣难以评定。
三、文鸯
文鸯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较少被提及的人物,他活跃在三国后期,正是诸葛亮去世后的时期,这时的三国大势已定,因此少有人关注。不过,文鸯的事迹却极为传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众所周知,关羽曾在万军丛中斩首颜良,但文鸯也有类似的战绩。文鸯与其父文钦联合反叛司马家族,遭遇司马师的围剿。文钦原计划撤军,但文鸯却决定与司马师决一死战。他带着十多名骑兵闯入敌军营地,七进七出,连续斩杀数百敌军,甚至将司马师吓得心脏病发身亡。这个战绩足以与关羽的颜良之战相媲美。
后期,文鸯归降司马家,成为一员猛将,负责镇守边疆。在司马炎时期,他指挥三州兵力,成功击败鲜卑族的秃发树机能,并招降了二十万鲜卑士兵。这个战绩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的威名。
总结
关羽无疑是《三国志》中的一位英雄人物,陈寿对他评价极高,尤其是在万军之中斩将首级的事迹,令他威震华夏。然而,关羽也有其性格上的致命弱点,他过于高傲,可能是出于贫寒的出身,这使得他在对待士族贵族时态度过于傲慢。正是因为他对糜芳的恶劣态度,才导致糜芳投降孙权,最终使得吕蒙成功突破关羽的后方。因此,虽然关羽的武力值得称赞,但与吕布、孙坚和文鸯相比,关羽的性格缺陷相对突出。不过,正是这些独特的性格特征,使得他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关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