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蜀汉的势力也随之达到巅峰。刘备凭借这场战役的胜利,成功占领了荆州和益州两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广阔的地盘。这一年秋天,刘备在这一系列胜利的推动下,宣布自立为汉中王,表现出他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
尽管刘备占领的汉中是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城市,但它的战略意义远超它的实际建设水平。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布局,刘备的计划是在有利的时机,一方面通过荆州,另一方面通过汉中,向中原地区进军,准备一举改变天下格局。
在此战略框架下,荆州的军事领导权由刘备的亲信大将关羽掌握,至于汉中这一同样重要的战略要地,原本也应该由另一位信任的亲将张飞担任。其实,张飞自己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三国志》记载:“先主为汉中王,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从这一点来看,刘备本应选择张飞作为汉中的镇守者。
然而,刘备却作出了让人意外的决策——他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担任汉中太守。这一任命令人震惊,甚至让军中众将都感到吃惊和困惑。
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他给关羽封了前将军,给张飞封了右将军,还赋予他假节。在汉代,右将军的位置通常被视为尊贵的职位,因此张飞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来自名门的马超,位居蜀汉将领中仅次于关羽。相比之下,魏延当时不过是个牙门将军,而这一职称由刘备独创,虽然有“将军”之名,却只是一个低级别的职务,地位远低于张飞。
魏延的历史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贴上了“久后必反”的标签。然而,历史上,魏延出身平凡,始终未曾投向其他势力。他最早以刘备部曲身份参与川蜀战事,凭借自己的战功逐渐获得晋升。
刘备在重用魏延的同时,却把张飞安排在了巴西(今四川阆中)。巴西曾是益州的门户重镇,曹操曾指派张郃从这里进攻益州腹地,但在刘备攻占汉中之后,巴西的战略地位已大不如前。由于魏延的坚守,曹操不可能绕过汉中直接进攻蜀地,同样,东吴的孙权也不太可能通过绕过荆州的关羽而入侵巴西。所以,张飞被安排在巴西,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最紧要的前线,其军事价值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
那么,刘备为何要将张飞这样一员猛将调离重要战区,安置在巴西这个相对边远的地区呢?
这实际上揭示了刘备更大的野心。就在汉中之战两年后,张飞被自己麾下的将领张达和范强所杀。史书中提到:“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一细节提示,如果张飞没有死,他所指挥的部队完全可以顺着江水南下,直接威胁到东吴的腹地。
众所周知,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船只是最快、最节省体力的交通工具。蜀汉位于长江上游,能利用水路顺流而下攻打东吴,而东吴则无法逆流北上攻击蜀汉。刘备攻吴时,东吴的陆逊曾忧虑道:“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他担心蜀汉既有水军又有陆军,这样的组合会极大增加东吴的压力。
但是,奇怪的是,在面对水路进攻的可能时,刘备竟然放弃了这种优势,而选择陆上进攻。这并非是刘备不懂兵法,恰恰相反,这证明刘备早已将张飞放在巴西的安排,正是为了东吴而非曹操。
事实上,刘备并未仅仅将东吴视为盟友,而是希望在未来能够吞并它。吴蜀联盟原本就非常脆弱,刘备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而这个目标与东吴的存在必然冲突。同样,东吴也不会天真地认为刘备会与它共享天下。
在曹操赤壁败北后,吴蜀之间围绕荆州的争夺就已多次爆发冲突,且局势日益紧张。公元215年,孙权率先进攻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刘备也展开了反击,带领五万兵力向公安进军。如果没有张鲁的投降改变了局势,刘备的重点目标很可能是东吴,而非曹魏。
因此,不论东吴是否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刘备的战略意图始终是先灭吴后灭魏。张飞和他所率领的精锐部队被安置在巴西,正是为了为这场伐吴战役做准备。
在张飞的诸多战功中,他不仅懂得水战,还擅长山地作战,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刘备的心腹将领。在率领精兵数万征战时,张飞总能在蜀汉的关键时刻为刘备打下关键性胜利。由此可见,刘备的野心早已不满足于联合吴国抗击魏国,而是有了吞并东吴、独占天下的计划。而这一计划,即便刘备表面上并未明言,却在《隆中对》战略的基础上悄然发生了变化,连诸葛亮也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