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创始人李渊,尽管被史书评价为“相对弱势的开国君主”,但他的军事和政治策略显示出他深远的眼光。他一生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在被动的局面下做出的。举例来说,太原起兵和禅位的决定,实际上都是出于无奈。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深思熟虑,远远超过了他的儿子李世民。
当年隋文帝在远征辽东时,因一个梦境而将大将李浑处决。这一举动引发了满朝李姓官员的恐慌。此时,李渊已经是河东的宣扶使,手握重兵。虽然当时有许多人劝他起义反隋,但李渊并未立即响应。当杨广继位后,他继续进行多次远征,但农民起义爆发,李渊仍坚持为隋朝效力,誓言征讨各路叛军。
李渊留守太原时,窦建德、翟让等反隋势力已逐渐壮大,同时其他叛军也逐步形成了对隋朝的威胁,隋朝几乎面临二十多个强劲的敌人。李世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劝李渊早做决策,但李渊却拒绝了。李渊的考虑如下:首先,尽管隋朝危机四伏,但隋朝的主力部队如护儿等依然强大,贸然起兵对抗隋朝,显然并非明智之举。其次,各路叛军的思想并不统一,内部分裂和冲突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李渊决定静观其变。再者,北方的突厥形势依然不稳,起兵后可能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最重要的是,李渊并不想要隋朝的天下,而是要争夺天下人的支持,他希望能等其他势力消耗掉隋朝后,再出手收拾残局。
然而,李世民并不甘心,他联合裴寂等人,通过晋阳宫的宫女逼迫李渊做出决定,不得不举兵反隋。得知这一阴谋后,李渊愤怒地说:“你们要让我陷入不义之地,时机尚未成熟,怎能如此仓促?”尽管如此,李渊毕竟是一位极具谋略的君主,很快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他派遣刘文静前往突厥,利用金银贿赂这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争取突厥的支持。这不仅增强了李渊的力量,更为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第二,李渊开始招兵买马,但为了避免引起隋炀帝的警觉,他以兵力不足、无法对抗叛军为由,向隋朝上书请求招募士兵,并刻意少报了兵员数量,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杨广的疑虑。此外,李渊还诬告了太原的隋将王威等人谋反,清除了潜在的威胁。
第三,李渊秘密召回不在太原的儿子和女婿们,因为他深知打仗时亲人同行的重要性,担心一旦亲人被俘,局势将变得不利。在两个月内,李渊的儿女们陆续回到了太原。
第四,李渊并不像其他叛军那样直接攻打洛阳,而是将长安作为第一目标。虽然洛阳兵力强大,但既然隋炀帝驻守洛阳,直接进攻洛阳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而占领长安后,李渊可以以“消灭薛举和刘武周”为名义,进一步“效忠”隋朝,从而得到合理的军事行动理由。
第五,攻占长安后,李渊并未急于称帝,而是扶持杨侑为皇帝,自己则以大丞相的身份出现,逐步“合法化”自己的权力。此举使得隋朝的将领们无法对李渊发动攻击,而各路义军也无暇顾及他,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李渊充分利用,足见他深谙战略。
李渊出生于名门望族,在隋朝已有很高的地位,随着各路英雄纷纷归附李渊,加上李渊父子极具用人的眼光,最终大业得以成就。实际上,李渊的反隋策略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谋略家。例如,朱元璋曾采取“缓称王”的策略,而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制定的策略也与李渊十分相似,甚至连吴三桂在对抗康熙时,也先用计迷惑康熙,使其不生疑虑。
若是李世民坚持直攻洛阳,像瓦岗军那样发动反叛,或许唐朝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在谋略方面,李渊的眼光和计策远胜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