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将专门探讨夷陵之战中,为什么孙权能够取得胜利,而刘备则以惨败告终。在分析之前,我想再次确认一下刘备的兵力——据史料记载,刘备的军队在夷陵之战时至少有8万人。除了《傅子》中的记载之外,现代学者王前程教授在《夷陵之战研究》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刘备的军队远远超过了东吴的兵力。
假如刘备的军队真的只有四五万人,那么不仅仅是荆州难以防守,连占领一半的荆州都无法实现,因为兵力实在不足,只能在各个地方派驻几十人来守卫。这一切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早在215年,孙权已经夺取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尽管两方当时还保持联盟关系,刘备仍然亲自带领5万军队征讨公安,同时指派关羽带领3万荆州兵向益阳进发,最终双方的兵力合计达到了8万。之后,由于曹操的计划转向汉中,刘备和孙权达成了暂时的和平协议。
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时出动8万兵力,实际上并不令人意外。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夷陵之战的成败原因,首先从失败者刘备的角度进行分析。
尽管刘备在兵力上并不处于劣势,一些人仍将蜀军的失败归咎于地理条件和客场作战等因素。但这些问题,孙权和曹操在对外作战时并未遇到过吗?更何况刘备在荆州统治多年,对荆州地理情况非常熟悉,按理说蜀军并不存在地形上的劣势。
我们不妨从蜀军的战斗力来进行分析。在夷陵之战的初期,陆逊曾担心刘备会因誓言夺回荆州而派遣大军压境,因此他采取了不与蜀军正面交锋的策略。在秭归之战中,蜀军以绝对兵力优势获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的关键并非来自蜀军的正面作战能力,而是吴军按陆逊指示主动撤退,不敢与蜀军硬碰。
随后,蜀军的先锋部队与主力继续向东推进。222年初,蜀军在夷陵峡口与吴军展开了一场较大的战斗,虽然史书对此记载简单,但战果却明显——吴军成功突破了蜀军的五个屯,并斩杀了数名蜀军将领。这场战斗证明了蜀军的陆地野战能力并不如吴军强大。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军攻破蜀军五个屯后,黄权曾向刘备提出警告,指出如果蜀军继续向东推进,可能面临无法后撤的危险,建议刘备返回秭归。但刘备未听从这一建议,最终导致了蜀军的困境。
从这次“攻蜀五屯之战”到猇亭的火攻之间,五个月时间里,蜀军未能从东吴手中夺回一寸土地。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首先,刘备攻打孙桓防守的夷道城,这一战常被忽略,但它暴露了蜀军攻城能力的不足。孙桓虽然年纪轻轻,战功不显,但他凭借孙权的血脉身份成为防守将领,居然能够以少量兵力坚守夷道城五个月,足见蜀军的攻城能力相当薄弱。
由于刘备在夷道城久攻不下,蜀军的阵形逐渐展开成七百余里长的连营,使得吴军在猇亭火攻时找到了机会,造成蜀军的重大损失。许多人认为蜀国的进攻能力强于东吴,尤其是定军山之战中对曹操的胜利。但实际上,定军山仅是局部战争的胜利,未能真正削弱曹魏的实力,而刘备若真具备足够的强大战力,早在中原便应早早称霸,而非最终只能在蜀地割据。
在与曹操的长期对抗中,刘备在大规模战争中只在定军山获得了一次胜利,其他战役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樊城之战,关羽并未能突破敌城,诸葛亮五次北伐也都未见成效,姜维的北伐更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夷陵之战时,刘备久攻夷道城不下,充分暴露了蜀军进攻的不足。
此外,许多人误以为刘备的军队进攻能力强于东吴,实际上,东吴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就显示了孙权的军事才能。在那场战斗中,张辽凭借少量兵力成功突破吴军防线,虽然孙权被击退,但其表现远比刘备在夷陵之战时的被动要强。
总体而言,夷陵之战中的蜀军不仅在进攻能力上表现疲弱,而且在组织纪律上也暴露了诸多问题。蜀军在危急时刻常常难以保持战斗力,最终导致了彻底的崩溃。蜀国的军队整体素质远逊色于魏吴,这也使得刘备的北伐梦注定成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