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刘封是一个并不显赫的角色,尽管他是刘备的养子并且早早跟随刘备。尽管如此,他的身份却显得有些尴尬。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揭示了这一点:“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陈寿指出,刘封虽然身具一定的武力,但缺乏应对外部威胁的智慧。与此同时,刘封的处境也反映出他在刘备及后来的刘禅面前的困境。刘封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源于他对刘禅地位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则是他成了诸葛亮心头的隐患。
当人们提到刘封时,通常会联想到他是刘备的干儿子,尤其是与关羽被困时刘封未曾出兵相救的事件。刘备因此对刘封心生怨恨,而诸葛亮也深知其存在的隐患,认为刘封“为人刚猛,担心以后后主难以制服”,因此最终做出了将刘封赐死的决定。刘封的悲剧一生也确实让人唏嘘,尤其是他是三国时期最为人知的三个干儿子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吕布和关平。
关于刘封为何成为刘备的养子,其背景也值得一提。刘封的家族出身并不简单,他是湖南湘阴人,“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他的父亲寇氏家族虽为小姓,但他的祖辈有着相当的声望,且能享受封爵“罗侯”的待遇,这让刘封的家族背景显得不容小觑。与之相关的是,刘封的母亲出身于“长沙刘氏”这一汉室宗亲家族,意味着刘封从小便与汉室有着深厚的渊源。
当刘备在荆州时,他已经年过四十,依旧没有儿子。而在与荆州士族的交往中,刘备遇到了勇猛的刘封,深知这是一个能为自己效力的优秀人才。刘备不仅出于政治目的接纳刘封为养子,借此拉拢荆州士族,为日后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刘封的舅舅刘泌也是汉室宗亲,因此刘备与刘泌的关系也日益亲近,为刘备在荆州的行动提供了更多便利。
当刘备入川时,刘封并未随行。直到刘备征讨刘璋时,刘封才加入了大军,他的勇武得到了诸葛亮等人的认可,刘封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益州平定后,刘备为了奖励刘封的表现,将他任命为副军中郎将。
然而,在刘封日益表现出色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显现。关羽认为,刘备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刘禅,刘封作为养子,势必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关羽对刘封的看法,潜藏着政治上的不安——即使刘备收养了刘封,但刘封毕竟与刘备并无血缘关系,且刘备当初收养刘封的目的,正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备对刘封的态度复杂微妙,虽然对他有所宠爱,但他始终无法忽视刘禅的嫡长子地位。在选择继承人时,刘备曾考虑过刘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禅。这一决定反映了东汉社会对嫡长子的尊崇,也让刘封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刘封参与的上庸之战迅速取得了胜利,他与孟达合作,成功迫使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在这场战争后,刘封被晋升为副军将军,而孟达并未获得提拔,这让孟达心生不满。此时,关羽北征曹仁并请求刘封等人援助,但刘封与孟达都以地位不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随后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荆州陷落,关羽败走麦城,孟达叛降并试图拉拢刘封。孟达给刘封的信中提到,即使是亲人,也有可能在利益面前成为敌人,何况刘封与刘备并无亲生父子的关系。然而,刘封并未投降,而是坚决选择回去找刘备。诸葛亮认为,刘封日后可能成为隐患,建议刘备处死他。最终,刘备无奈做出了让刘封自尽的决定。刘封的死,虽然让刘备痛心,但也是政治上的无奈选择,毕竟刘禅的稳定是大局所需。
刘封的死,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痛苦决定,毕竟他是一位勇猛的儿子,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私人情感角度来看,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虽然刘封未能成为刘备的接班人,但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