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开国将领在晚年都会将自己革命生涯的点滴写成回忆录,作为后人参考的史料。回忆录的内容通常是根据作者的个人视角和记忆来叙述的,因此未必完全全面和客观,有时还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导致记忆出现偏差。这也是军史与个人回忆录之间的差异所在。
吴法宪作为一位曾在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开国中将,他在晚年也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从参与革命到老年的种种经历。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一些地方的描述并不十分准确。
例如,当他回忆新开岭战役时,便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对军事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新开岭战役在当时的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场战斗由东北民主联军的第四纵队指挥,成功地诱敌深入,歼灭了号称“千里驹师”的敌方25师。这场战役发生在1946年,正是东北地区大规模战斗相对较少的一年,更多的是一些试探性战斗。首次歼灭敌人的战斗是由林总亲自指挥的梁兴初部与彭明治部联手,一举消灭敌人五个营。但与此同时,四纵的司令员吴克华在沙岭战斗中遭遇了惨重的失利,导致四纵一度陷入低谷。
后来,吴克华被调离,胡奇才接任了四纵司令,韩先楚则被调任副司令员。几个月后,胡奇才带领四纵主力抓住机会,决定诱敌深入,将敌人25师引入包围圈并歼灭。这支敌军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但他们对我军的战术不了解,结果在过度自信的情况下陷入了我军的埋伏圈。尽管四纵动用了两个师的主力,但要彻底歼灭敌人一个整师并非易事。此时,韩先楚带领另一师和炮团前来增援,得知敌军被困后,立即率部返回,与主力一同完成了歼灭战。
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相对简陋,攻坚作战经验也不足,虽然兵力上略有优势,但并不明显。如果按照总部的要求,想要歼灭敌军一部,通常需要集结十倍以上的兵力。此时,兵力的对比并未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敌人在山地和武器上的优势,也让战斗一度陷入僵持。敌军顽强固守,并且不断等待增援,一旦增援到达,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我方四纵可能会陷入更为危险的境地,局势变得极为复杂。面对这一局面,是否撤退成为了指挥员之间的争议。副司令韩先楚及时赶到前线,他判断撤退将更加危险,因为敌人极可能会追击,且我军难以摆脱。韩认为敌人也有困难,所以决定调整战术,亲自前往前线指挥,而胡奇才则在后方指挥。两人密切配合,最终通过艰苦的战斗,韩先楚成功找到了突破口,攻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胜利。
新开岭战役不仅是我军进入东北后的首次全歼敌人一个整师,而且其影响力远超林总指挥的秀水河子战斗,中央还为此特地发电祝贺,并向各部队传达了这一战役的经验。然而,在吴法宪的回忆录中,他却将这场战斗的指挥归功于吴克华司令和莫文骅政委,这与历史事实相差甚远。
事实上,1946年春,沙岭战斗发生后,吴克华被调离了四纵,胡奇才接替了司令员的位置,政委彭嘉庆并未变动。胡奇才一直担任司令,直到1947年秋,因为健康原因,吴克华才重新担任四纵司令。而莫文骅成为四纵政委的时间则更晚,直到1948年春才调任四纵,而新开岭战役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尽管个人回忆录通常是由作者以主观看法为主进行叙述,但其所带来的信息错误,往往会对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产生误导。此外,对当时的指挥员而言,这种不准确的回忆也可能是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后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