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举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状元,其中不少都官至一品,成就卓著。但如果要提到最具争议、名声最差的状元,那毫无疑问,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同治元年壬戌科状元徐郙。
徐郙,出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自古才俊辈出,清朝期间共出过三位状元和五十六位进士,是一个科举重镇。徐郙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十五岁考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便获得状元之位。他的科举之路几乎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像许多读书人那样经历落第的辛酸。
24岁成为状元,在清代是相当年轻的。夺得状元后,徐郙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随着状元的光环,徐郙也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到同治六年,他首次被外派担任河南乡试的正考官,之后又外放安徽、江西担任学政,负责管理两省的教育和文化事务。
同治十一年,徐郙仕途迎来高峰,升任兵部右侍郎,跻身二品大员行列。接下来的十几年,他的官职更是层层晋升,先后担任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他晋升为礼部尚书,并被封为协办大学士,成为当时的权臣之一,时人称他为“徐相国”。
虽然作为状元,徐郙的学识与文章水平毋庸置疑,但他在行政事务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堪忧。历史记载,徐郙是一个懒政的典型,他上班从不按时到衙门点卯,偶尔勉强去上班,也是浑浑噩噩,敷衍了事。如果这个时代是雍正或乾隆时期,徐郙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有所作为。然而,幸运的是,他正好赶上了晚清那个官场腐败、极度堕落的时期。
据说,徐郙能够从一个翰林院修撰升至尚书、大学士等高位,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他的书法才华。徐郙的书法在当时颇具名气,曾多次出现在拍卖会上,拍卖价格也不菲。虽然同一时期也有许多官员因书法而声名显赫,但徐郙的书法恰恰符合慈禧太后的审美,而慈禧晚年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由于自身书法水平有限,每次作画后,总要请徐郙为她题字。
徐郙凭借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官运亨通。或许正是由于这份宠幸,徐郙在晚年开始肆意放纵,沉迷于享乐。有些人甚至写对联讽刺他:“阁部监斋,处处不到;酒色财气,种种俱全。”这两句对联,揭示了徐郙的腐化堕落,他似乎毫不关心国家政务,反而专注于贪图享乐和满足个人欲望。
此外,徐郙还以贪财好色而臭名昭著。长期在南书房任职的他,借着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大肆索贿,几乎所有外地的官员来京都会被他“请”上门,向他们索要银两。而有些官员不愿意顺从徐郙的要求时,他便直接“借钱”,这种行为让许多人都感到厌恶。更令人震惊的是,徐郙竟然常常偷偷前往妓院,并通过妓女向前来求见的人索取贿赂,堕落不堪。
由于其极为恶劣的声誉,历史对徐郙的评价并不高。清朝的惯例是,大臣死后都会立传以示纪念,而即使是低级官员,凭借其特殊贡献也有可能被记录入史。然而,徐郙死后,却无人愿意为他立传。礼部也没有请求慈禧批准为他立传,甚至连他的死讯也没有受到朝廷的正式关注。最终,尽管他官居一品,状元出身,却彻底成为被人遗忘的历史人物。
徐郙死于光绪三十二年,但他死后依旧没有获得应有的谥号,成为清朝历史中少数因声名狼藉而未被赐谥的官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