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乾符元年,也就是公元874年,五月,在经过一番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后,宰相班子里迎来了一位新的成员。这位新人正是兵部侍郎兼判度支的崔彦昭,他荣升为中书侍郎并同时担任同平章事,管理着军事和财政两个重要职能。从他的履历来看,崔彦昭显然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干部。然而,有时候,人品往往比能力更为关键。尤其是身处在权力的核心地位时,能人若心术不正,所带来的危险和影响便难以估量。
中书侍郎和兵部侍郎同为侍郎职务,但其背后的含金量却截然不同。兵部侍郎仅仅是尚书省六部中的一名副职,而中书侍郎则是中书省的副长官,属于大唐政权的核心领导层。而在他肩上加上“同平章事”四个字,便意味着他获得了参与三省最高会议的权力,并且有资格到政事堂值班,实际上他已经成了大唐的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
然而,崔彦昭登上宰相之位后,并没有立即投身到复杂的政务之中,而是开始琢磨如何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这个人不仅是他的亲戚,还是他的同事,正是他那名叫王凝的表哥。王凝是崔彦昭姨母家里的表哥,同时也是兵部侍郎。令人尴尬的是,王凝和崔彦昭同属唐代的豪门大族——崔氏和王氏都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族,在大唐这样的阶层体系中,寒门子弟几乎难以步入高官之列,几乎所有的高位都被豪门士族所占据。因此,崔彦昭和王凝从小便有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两人争强好胜,暗中较量。
第一次较量发生在他们参加进士考试时。王凝成功地成为了进士,而崔彦昭却未能如愿,名落孙山,王凝因此高高在上,显得异常得意。得意的王凝穿着简单的家居服,兴高采烈地去姨母家探望落榜的表弟。他已经成功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未来似乎充满了光明。此时,崔彦昭还需苦读三年,才可能迎来进士之名。王凝虽然如此得意,但仍不忘调侃崔彦昭,轻拍着表弟的背,笑道:“表弟,进士科并不容易考呀!你看我天赋异禀,才得了个进士,按你这脑袋,三年书读下来也没用,不如直接去考明经!”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继承了隋代的基础,并有所发展,尤其在考试类别上更加丰富。除了秀才、进士等基础科目外,还有明经、俊士、明法、明字等科目。唐代的科举制度强调实用性人才的选拔,因此许多学者选择了明经或进士这两科,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更多的仕途机会。明经科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虽然它的要求不如进士严格,但由于相对简单,因此成为了许多寒门学子的首选。
然而,进士科却是最具挑战性的,唐代的进士科考试注重考察应试者的时政能力,要求考生不仅有经典知识的积累,更要具备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进士科更考查的是干事的能力与文学素养,是为政务精英量身定做的科目。可以说,进士就像现代的985高考,而明经则更像是高职大专。王凝通过进士科一路高升,显然心情颇为得意,而崔彦昭心中却涌起一股不甘,于是他暗下决心,誓要逆袭。
崔彦昭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考中进士,仕途逐渐平稳,在唐僖宗登基后,他进入政事堂,并最终攀升至宰相之位,彻底超越了曾经嘲笑过他的表哥王凝。
然而,崔彦昭刚刚登上宰相宝座时,母亲却开始缝制袜子,似乎与大唐政权的命运无关。崔彦昭感到不解,于是前去问母亲。母亲放下针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子,你已经做到了大唐宰相,身居高位。可是,你胸怀狭隘,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报复你那表哥王凝。我可怜的姐姐,年纪已大,却还得随你一起流放到偏远的州县,生前再也回不来了。作为妹妹,我只好陪伴着她,为她准备足够的袜子,途中方便更换。”听到这些话,崔彦昭震惊万分,急忙跪下向母亲发誓,决不伤害表哥王凝一根寒毛。直到此时,母亲才停止了缝制袜子的动作。
然而,尽管崔彦昭心怀宽容,大唐的政局却已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久后,河南的王仙芝举起了反旗,局势逐渐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