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有读者向小编提问:“最早获得武穆谥号的是谁?”小编花了些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得到了答案。今天,我在这里为大家解答,并顺便讨论一下古代武将谥号的等级划分。
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对一个人一生功绩的最终评定。然而,这种评定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只有具备较高地位的人才会拥有,比如皇帝、皇后或重要的诸侯大臣,平民百姓通常是没有谥号的。
谥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早由周公旦所创立。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从西周开始,除秦始皇外,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有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因此他没有谥号。谥号通常是由继任的皇帝来给予,因此亡国的君主一般没有谥号,除非后代朝廷特意为其追谥。
谥号分为两种:官谥和私谥。官谥是由朝廷根据死者生前的功绩进行评定并授予的,而私谥则是由亲人、门生或故吏根据其生前形象进行评定。
官谥的种类包括“美谥”、“平谥”和“恶谥”。对于帝王而言,谥号大多由后代皇帝评定,除了亡国之君外,一般不会给恶谥,最多授予平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等均为美谥,而“惠”“怀”“思”“愍”等为平谥;而像“厉”“灵”“炀”则被认为是恶谥。孙权的谥号特别,引人注目,他被称为“大”,虽然从孙权的功业来看,这是褒义的谥号,但历史上这类例子非常少,所以后人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至于诸侯大臣的谥号,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皇帝为其贡献给予谥号,但因为是上级授予下级,恶谥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秦桧的谥号为“缪丑”,而曹丕的“四友”之一吴质,性格放荡不羁,卒后被谥为“丑侯”。
私谥由于是亲戚或门生决定的,所以几乎都是美谥,不作深入讨论。
其实,在宋朝之前,谥号并没有太过严格的等级划分。直到太平兴国八年,赵光义修订了《周公谥法》,不仅增加了谥号的字数,还对其进行了排序。虽然并没有明确规定排名靠前的谥号更好,但这种排序与后人对谥号的评价是相符的,因此让人自然联想到它是按照等级划分的。
到了明朝,《大明会典》进一步对谥号进行了明确的等级划分。明朝时期,文官的谥号通常以“文”字开头,单纯的“文”字代表最高的荣誉,接下来的依次是以“文”字开头的两个字谥号。例如周公旦、王安石、朱熹的谥号仅为“文”,而范仲淹、司马光的则为“文正”、张居正为“文忠”、王守仁为“文成”等等。
根据《大明会典》,武官的谥号则以“武”字为开头,单独的“武”字是最崇高的谥号。历史上,只有两位武将得到了这个谥号,一位是西晋的王浚,另一位是南朝梁的陈庆之。接下来的就是以“武”字开头的双字谥号,按等级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武官的二等谥号中,最高的为“武忠”,其次是“武勇”,“武穆”则排在第三。
在历史上,能够获得“武忠”谥号的武将非常少,例如朝鲜李朝的李舜臣,他因战功卓著而获得了这一谥号。另外,文天祥也曾因为忠诚于南宋,得到“忠武”这一高谥,但这一段历史常被学者们争议,很多人坚持认为文天祥的谥号是明代宗追谥的“忠烈”。
“武勇”这个谥号历史上仅有两人获得:一位是明朝的蒙古将领毛忠,他因勇猛过人,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获得了“武勇”;另一位是明初的蒋贵,他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曾参与多次战役,也因此得到了“武勇”的谥号。
其他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武将谥号还有隋朝的大将麦铁杖与朱能的“武烈”、徐达的“武宁”、戚继光的“武毅”等等。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关羽的谥号——“壮缪”。很多人疑惑,刘禅为何给自己的“二叔”关羽取了一个“恶谥”?其实,“壮”字并非贬义,反而是指关羽的豪壮、壮烈,与他英勇的死相符。而其中的“缪”字,却引发了更多讨论。古人认为,“缪”是指名不副实,盛名之下其实难以实现,关羽因失荆州,导致蜀汉国力大减,所以这个“缪”字带有某种责备的意味,最终成了一个平谥。
除了这些文武官员的谥号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谥号,叫做“通谥”,通常授予那些文武兼备或具有超凡能力的历史人物。这类谥号以“忠”字开头,如忠定烈简、忠武、忠烈等,蜀汉丞相诸葛亮、前秦丞相王猛等都得到了“忠武”的谥号。而岳飞则最初的谥号为“武穆”,后来在他的平反和神化过程中,改为了“忠武”,显示出他在后世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