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结束后,吴烈,作为45军133师的师长,被调离了野战军。有些人认为他的调动是因为作战失利,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形势的发展决定了他的去向,调任他去负责保卫工作。
吴烈的确是从保卫工作起步的。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多年里,他始终活跃在保卫工作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吴烈奉命前往承德执行任务。随着承德保卫战的爆发,他留在了冀热辽军区,担任了旅长和师长等职务。
到了1947年,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吴烈继续担任师长,并参与了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以及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在天津战役爆发时,第8纵队改编为45军,其中吴烈的部队被重新编组为133师。在攻城过程中,133师担负了艰巨的任务。
当时,45军在城下展开并肩突击的阵势。135师的任务是攻击民权门和王串场,而133师则需要攻占刘家场坊和铁路宿舍。刘家场坊几乎没有建筑,只有一个房子,其余是开阔的土地,突击部队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的压制之下,战斗异常激烈与危险。
突击开始时,进展相对顺利,但随着敌人的反击,大家才深刻感受到了战斗的危险。刘家场坊作为天津外围的据点,如果无法拿下,这个突破口也就无法打开。总攻时,133师提前了20分钟发起进攻,尽管刘家场坊仍未攻克,吴烈决定不耽误总攻的时机,坚持让部队推进。
然而,在135师已经突破敌人纵深后,133师依旧在突破口周围困扰,给纵队司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司令知道这是133师采取了“添油战术”——也就是通过增加火力进行猛烈进攻。愤怒之下,司令给吴烈打了电话,吴烈表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133师一定会突破,否则他就会以提头来见。但司令的耐心已经接近极限,批评他连城墙皮都没啃,就开始拖后腿,指示如果此刻无法突破,索性让133师跟在135师后面进入民权门。
纵队司令认为133师的战斗力并非不足,而是过于轻敌。考虑到部队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他判断这次失利更多是因为低估了敌人的抵抗力。最终,司令部改变了作战计划,决定四个师一起从135师突破的民权门进入城内,133师则继续攻击铁路宿舍,争取更深的突破。这次战斗,133师共歼敌11189人,缴获大量物资。
平津战役结束后,吴烈被调离133师。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他未能成功攻占刘家场坊而受到惩罚,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战役的结果不应完全否定一个人的能力或贡献。
平津战役后,随着中央首长进入北平,保卫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敌特和残余势力仍在活动。此时,吴烈的保卫经验显得尤为珍贵,任务更为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被调任负责保卫工作,发挥了他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吴烈的保卫工作经验远超过他在一线战斗中的经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把他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无疑能更好地发挥他的能力。
吴烈随后被平级调任为第二○七师的师长。这支部队最初在东北地区发展,后来编入了野战军的序列,首任师长为王明贵。上级之所以安排这支部队在北平,一方面是因为这支地方部队的战斗力不如其他野战师,另一方面,在稳固地方工作上它足够胜任,尤其在面对民众和解放战士时,具有良好的成分和基础。
很快,中央纵队成立,吴烈被提拔为司令员,升任正军职,直接从师长晋升为正军职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吴烈继续在公安部队、卫戍区以及武装警察部队等多个重要职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