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朱老总与妻子康克清前往了井冈山,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望一位久违的人。这位人曾是朱老总非常关注的对象。在出发之前,朱老总就已向当地领导明确表示,希望能为她安排一份工作。然而,亲自到达后,朱老总震惊地发现,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人竟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朱老总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立刻向地委提出质疑:“你知道她是谁吗?”他说自己一定要亲自去见见她。当这位“农民”得知朱老总和康克清亲自前来看访的消息时,激动不已,情绪激动至极。
那么,这位“农民”究竟是谁呢?为何朱老总如此看重她?
她便是曾经的老红军王泉媛,1913年出生在江西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王泉媛的童年生活异常艰辛,家境贫寒,几乎每一天都过得食不果腹。她的亲生母亲为了生计,将年幼的王泉媛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过早承担了生活的重担。
17岁的王泉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她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称赞。随后,她跟随红军长征,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历程。尤其在长征途中,王泉媛看到了遵义的农民因长时间的国民党压迫,逐渐对军人产生恐惧心理。她便用自己独特的才艺组织了女红军表演舞台剧,通过戏剧和歌舞的形式让农民们开怀大笑,触动他们对国民党压迫的愤怒与反抗。
王泉媛不仅仅是用艺术激发了农民的情感,她也在传播红军思想方面积极努力。特别是在红军到达贵州时,王泉媛为了鼓舞民众支持红军,还亲自创作了一出歌舞剧,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并通过歌曲将农民的愤怒与反抗激发得淋漓尽致。
1934年12月,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重重防线,但在反围剿战斗中,师长陈洪不幸中弹。即便队伍已经处于最后方,王泉媛和几位妇女仍然坚持将师长陈洪抬着行进。尽管她正在经历生理期,身体极为虚弱,但她依旧带领大家翻山越岭,直至遇到敌机轰炸。幸运的是,红军二梯队队长及时赶到并击退了敌人。毛主席看到王泉媛仍坚持带伤员行进,便毫不犹豫地让伤员上马,给予她极大的关怀。
王泉媛的坚韧与不屈深深打动了党中央。在长征的过程中,她被任命为宣传思想工作部的一员,这也是她遇到未来丈夫王首道的开始。当时,王泉媛年仅22岁,性格活泼、容貌俊俏,深得周围同志的喜爱,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小妹妹”。她与王首道的相识也因长时间的工作合作而发展成深厚的情谊。后来,蔡畅得知两人互相倾心,便为他们撮合了这段婚姻。
然而,战争的环境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苦涩与离别。结婚仅一天,王首道便匆匆离开了前线。在临行前,他将自己缴获的手枪送给了王泉媛,手枪弹夹里还装着八颗子弹,叮嘱她保重。而王泉媛则表示一定要为王首道亲手做一双鞋,然而,这双鞋最终花了几十年才送到王首道的手中。
两人的相见机会少之又少。直到王泉媛加入长征队伍并抵达藏区后,王泉媛才再次得知王首道在两河口执行任务,才有机会短暂重逢。但这次相聚也只是匆匆一日,战火不断,分离注定成了他们的常态。
王泉媛在藏区期间不仅学习藏语,还竭尽全力帮助当地村民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她不只是传授共产主义思想,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实用的医疗设备和知识。她的付出和努力,受到了贺龙的表扬与肯定。
1936年8月,王泉媛被任命为妇女先锋团团长,带领1300名女战士出征西征。在这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王泉媛面对饥饿、恶劣天气和土匪的威胁,带领队伍顽强前行。随着长征的深入,队伍逐渐减员,最后王泉媛带领剩余的几百名战士进行转移。可惜,在转移过程中,她最终被马匪俘虏。由于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合作,马匪没有杀害他们,而是将她们分配给自己的兄弟作为妻子。王泉媛凭借她坚韧的意志,在多次逃脱和毒打后,终于成功逃脱,回到了八路军的部队。
王泉媛没有立刻加入部队,而是回到了家乡。然而,当她回到家时,得知母亲病重,生活陷入困境。她开始靠行乞和务农维持生计。之后,她嫁给了当地农民刘高华,并在村里积极担任生产队长和妇联主任等职务。尽管她生活平凡,但她从未提及自己曾是红军的一员,周围的人对她的革命经历一无所知。
直到1962年,朱老总亲自前往井冈山,为王泉媛安排了一份工作,王泉媛才被任命为当地敬老院的院长。二十年后,已经69岁高龄的王泉媛,来到北京请求康克清恢复她的党籍。与此同时,王首道已是全国政协主席,他得知王泉媛的来访后,亲自前往与她见面。二人见面后,激动泪流满面,心中有太多的遗憾无言以对。
王泉媛递上了当年许诺给王首道的布鞋,王首道接过鞋子,激动不已,泪水盈眶。两人交谈后,彼此已各自有了新的家庭,往昔的伤痛已随时光远去。然而,这一相遇依旧深深铭刻在彼此的心中。王首道在了解了王泉媛的传奇经历后,向妇联主任推荐她恢复党籍。
六年后,王泉媛恢复了党员身份,享受了红军战士的待遇,直到2009年,96岁的她因多器官衰竭去世。王泉媛的一生充满坎坷,虽然她结过五次婚,但终未能拥有亲生子女。在她晚年,她收养了六个孤儿,她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