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今天聊聊宋朝下馆子的事儿。你看那些古装剧,特别是以宋朝为背景的,总能看到有人走进馆子,大大咧咧地喊一嗓子:“小二,切二斤肉来!” 这时候,你心里是不是也犯嘀咕,这切的到底是啥肉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觉得是牛肉。毕竟在《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下的酒店,连喝 18 碗酒,还吃了 4 斤熟牛肉。阮小七他们招待吴用,酒家也是切了 10 斤牛肉。可实际上,在宋朝,牛肉可不是随便能吃的。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工具,那可是受到朝廷严格保护的。北宋初年的《宋刑统》明确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只有病死的牛,经过审批才能屠宰。所以,在宋朝,能随随便便吃到牛肉的,那可都是有特殊渠道或者冒着犯法风险的。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也不敢吃。
那不是牛肉,会是猪肉吗?按说猪肉现在可是餐桌上的常客,但在宋朝,猪肉的地位可不高。《东京梦华录》里有关于养猪的记载,那时候猪圈环境脏乱差,猪又是杂食性动物,人们觉得猪不干净,处理猪肉时还经常猪毛都剃不干净。而且药王孙思邈还说过,长时间吃猪肉会使人少子精,这就更让百姓对猪肉敬而远之了。当时有句话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猪肉价格便宜,可有钱人嫌弃,穷人又不太会做,所以在宋朝,猪肉并不是大家下馆子首选的肉。
既然不是牛肉,也不是猪肉,那会是什么呢?答案是羊肉。在宋朝,羊肉那可是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洛阳伽蓝记》里就说 “羊者是陆产之最”。宋朝的菜谱里,羊肉的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宋朝还有个特别的操作,朝廷给官员发补贴,有时候直接就发羊肉,用来抵薪资或者加工资。宋真宗年间,外任的官员每个月能享受 2 至 20 头羊,一年下来,朝廷得发出去几百万只羊给官员当福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员们都爱吃羊肉,士大夫们举办宴会,羊肉更是餐桌上撑场面的硬菜。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档酒楼,羊肉制作的名菜更是招牌。不过,羊肉虽然受欢迎,但价格可不便宜,大部分羊肉来自游牧之地辽、西夏等国,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羊肉能卖到 900 文钱一斤,普通百姓想吃,还真得掂量掂量钱包。
除了羊肉,鸡肉、鸭肉、鱼肉在宋朝的餐桌上也比较常见。宋朝的养殖业发达,像《鸡肋编》里提到,宋朝养鸡户一家能养百来只鸡。而且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夜市热闹,民间经济消费活跃,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对饮食也有了更多追求。在一些江河纵横的地区,鱼类资源丰富,鱼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比如巴蜀之地,光是和鱼有关的菜就有三十来道。
这么看来,宋朝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最有可能是羊肉。当然,鸡肉、鸭肉、鱼肉也不能排除。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们吃的肉可能也有所不同。那些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更多的是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抗争,对不公现实的反叛。在真实的宋朝社会,吃肉这件事,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简单。
好啦,今天关于宋朝下馆子切的肉的事儿就聊到这儿。觉得有意思的,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愿你天天发财,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