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的军帐下其实也有不少人才,尽管很多人的名字不像演义中的那些名将如纪灵、张勋、桥蕤等那么响亮,但他们同样是有着相当声誉的忠臣良将。这里以刘馥和韩浩为例,来展示一下这些隐藏的英雄。
刘馥,字元颖,沛国人,早年因战乱逃至扬州。许多在袁术麾下服务过的人物传记中,往往会出现“避乱扬州”这一说法,这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意味着他们是投靠了袁术。刘馥的儿子刘靖官至九卿,追赠征北将军,而刘靖的儿子刘弘则在西晋时期声名显赫,官至车骑将军,都督三州诸军事。看到如此显赫的后代,关于祖辈投靠袁术的事情自然是尽量隐瞒。毕竟,若不是刘馥本就与袁术有过关系,他怎么可能说服袁术的部将转投曹操呢?尤其是建安初,袁术派戚寄、秦翊带领部队与曹操汇合,曹操怎会轻易信任一个仅是“躲避战乱”的士族呢?
加入曹操后,刘馥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合肥的防守建设中。淮南动荡后,孙策命庐江太守李述去杀掉曹操的扬州刺史严象,而袁术的旧部雷绪、陈兰等则聚集数万人,呼啸江淮,局势紧张。曹操正忙着与袁绍对抗,南方防线显得尤为薄弱,于是便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掌管东南大局。刘馥接到命令后,迅速奔赴合肥。他做了几件关键的工作:
1. 安抚雷绪、陈兰等袁术旧部,因他们之间早有交情,最终这些旧部纷纷归顺,并向朝廷缴纳贡赋。
2. 推行大规模屯田,修建了多个土坝,改善水利灌溉,数万因战乱而流亡的江淮百姓得以回归故土。
3. 着手修筑合肥城的防御工事,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合肥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江东拿下了合肥,便可通过水系对曹魏腹地展开大规模袭扰,给曹魏带来重创。刘馥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合肥城修建了极为坚固的防线,储备了大量木石、草苫和鱼膏等物资,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果然,赤壁之战后,孙权北上发动了第一次合肥战役,但合肥的城防工事帮助曹魏稳住了阵脚,成功抵挡了孙权的进攻。
再来说说韩浩,字元嗣,河内郡人。韩浩早早就崭露头角,在关东群雄起义时,他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王匡的从事,负责抵御董卓的侵扰。当时,韩浩的舅父杜阳被董卓抓获,董卓威胁韩浩投降,但韩浩坚决拒绝。后来,袁术看中了韩浩的才干,将他任命为骑都尉。然而,在韩浩的传记中,有一段非常值得注意的内容:夏侯惇听闻韩浩的名声后,特意邀请他见面,韩浩便加入了曹操的麾下。这让人不禁疑惑,韩浩怎么从袁术军中变成了夏侯惇的部下呢?
或许是在初平四年(193)的匡亭之战中,韩浩随袁术败北,最终被曹操俘虏,加入了曹军。史书对这段历史并未详细记载,可能是因为这其中的变化并不光彩。不过,加入曹操后,韩浩却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在曹操与吕布的对峙中,韩浩的表现尤为突出。
当张邈叛变投靠吕布,夏侯惇正带领曹军向吕布进军时,遭遇了吕布的埋伏。吕布的部队设下了陷阱,企图劫持夏侯惇,但韩浩毫不慌乱,他首先守住营门,稳定住了军心,避免了更大的混乱。接着,他斥责敌军:“你们竟敢劫持大将军,难道希望活命吗?我受命讨伐贼寇,岂能因一将军而放过你们?”话音未落,韩浩便带领曹军展开了反攻,最终成功解救了夏侯惇,也获得了曹操的极高赞誉。从此,曹操将“劫质必击”的原则纳入军法,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后,韩浩在曹操麾下继续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卓越,还为曹操提出了“屯田制”这一重要政策,帮助曹军解决了粮食危机,为曹操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刘馥在东南的稳定和韩浩在屯田上的贡献,极大地帮助了曹操平定北方,若非袁术在用人上存在重大失误,如何会有如此多的才俊离开他而投奔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