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以来,俄罗斯经历了艰难的进程,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攻下了阿夫迪夫卡。这座小城的争夺,俄军历时两年,付出了数万士兵的生命。每一寸被夺回的土地,几乎都要用鲜血和牺牲来换取。
回顾历史,俄罗斯的扩张在欧洲一度步履维艰,相反,它在亚洲的扩张却可谓如鱼得水。自1581年,叶尔马克带领着840名士兵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方扩展,到1639年,俄罗斯人已抵达太平洋沿岸,占据了广袤且富饶的西伯利亚。
遗憾的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俄罗斯再次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此时的大清正内忧外患,沙俄便趁机利用中国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攻势,几乎未动一枪一弹,便侵占了中国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至1860年,双方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之后,从1864年起,双方又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西北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沙俄吞并。失去的这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相当于法国面积的三倍大,直到今天,想起这些失土,依然让人心痛。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当时与沙俄硬碰硬,坚决死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种观点认为局势非常悲观。如果没有外力干预,中俄单打独斗,清朝很可能会失去长城以北的大部分领土,北方甚至可能面临俄化的局面。为什么会这么悲观呢?首先,沙俄的国力远超清朝,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虽然清朝在周边小国眼中是一座庞大的帝国,但放眼欧洲,它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庞然大物。以300多年前的雅克萨之战为例,清朝的几千正规军与沙俄几百流匪交战时,清军也险些无法取胜,只能依靠长期围困获胜。彼时,俄国的哥萨克使用的燧发枪和欧式堡垒,比清朝的装备先进得多。
进入19世纪,1858年沙俄刚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击败,而英法联军先进的米尼步枪,精准度和射程更远,给俄军带来了沉重损失。然而战后,沙俄在军备上逐步恢复,并开始淘汰旧式的滑膛枪,装备更先进的线膛枪,军事实力稳步上升。
相比之下,清军的装备依然停留在弓箭刀矛和一些不堪用的原始鸟枪上。就拿八里桥之战来说,僧格林沁亲王带领的三万蒙古马队就全军覆没,仅仅打死英法联军不到10人。而沙俄虽然没有英法联军那样强大的武器,但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俄军坚守了数年,战斗异常激烈,体现了俄军强悍的战斗力。假设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派遣10万大军,完全可以轻松席卷大清的防线。
其次,沙俄后勤不成问题。很多人以为沙俄无法调兵远征,尤其是兵力规模庞大时,后勤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实,克里米亚战争已结束,沙俄早已能将海军力量调往远东。虽然巴黎合约限制了沙俄在近东的势力扩张,但对于中亚和远东,沙俄并没有受到太大束缚。
当时,沙俄已建立了几支海军,海军力量成为投送兵力的最便捷方式。沙俄可以通过渤海登陆,配合英法联军威胁清朝的京畿。沙俄还对外东北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可以通过黑龙江,松花江等水道直接向满清后方进攻,形成包围态势。
在新疆方向,沙俄自1822年起吞并了哈萨克草原,并不断扩张,已经触及外西北的边疆。而当时的清朝在新疆面临的民族与宗教矛盾重重,军事力量也逐渐衰弱,若沙俄发动全面进攻,清军难以抵挡。
综上所述,沙俄不仅在三个方向上具备对清朝实施包围与割据的能力,而且其行动起来也无后顾之忧。再加上满清统治者更注重内忧而非外患,沙俄若需要土地,清朝也可能会选择割让。
当然,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沙俄具备吞并清朝半壁江山的实力,它的野心未必能够实现。这是因为当时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英俄博弈始终是主线。19世纪的国际环境中,英国为了制衡沙俄的强大,采取了多种手段阻止其过度扩张。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成功击败了沙俄,打破了沙俄在近东称霸的野心。
如果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度挑战中国北方,英国肯定会进行干预。如果英法联军再度出兵俄罗斯本土,那么沙俄不仅无法继续占领外东北和外西北,甚至可能连阿拉斯加都保不住。
历史上,沙俄见好就收,避免了与英法的正面冲突。即便它占领了外东北和外西北,但在国际压力下,最终还是卖掉了阿拉斯加,避免了进一步的战争。
然而,历史的风云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1900年,沙俄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兵18万占领东北,引发了英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应,最终导致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中国才间接保住了东北的主权。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若清朝当时坚持与沙俄对抗,局势是否会发生改变呢?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