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正式成立,编制包括原山东军区第1师梁兴初部、第2师罗华生部以及由万毅指挥的第7纵一部分。这个纵队被誉为“老大哥”,不仅因为其成立较早,还因为其下属的第1师和第2师原本均为红1方面军的部队,具有辉煌的历史与卓越的战绩。
第1纵队的司令员是万毅,1师的师长是梁兴初,2师的师长是罗华生,而第3师的师长则是彭景文。提到梁兴初,他在军中是出了名的硬仗专家,擅长带领部队打艰苦、恶劣的战斗。我们可以暂时不提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的“万岁军”声誉,但即使在东北战场,他的战绩也同样令人瞩目。例如,秀水河子战斗、三下江南、黑山阻击战等战斗,都是他指挥下取得的胜利,战斗异常激烈和艰难。
第1纵队的1师自成立以来,一直表现出色,曾是红3军团的一部分。在进入陕北后,红3军团没有恢复原编号,而是改编为第4师,李天佑担任师长。平型关战役时,这支部队作为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战斗力可谓异常强悍。1师在东北作战的多个战斗中屡次获得总部的表彰,始终表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
梁兴初也因此被提拔为第1纵队副司令员兼师长,更多地负责指挥作战。后期,他被调任到第6纵队担任副司令员兼第16师师长。第6纵队同样是一支历史悠久且战力强悍的部队,其部队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时期。梁兴初担任16师师长时,他的指挥能力也受到广泛认可,16师的战斗力同样出色。
当时被称为“七大主力师”的部队包括了第1师、第2师、第5师、第7师、第10师、第16师和第17师,而梁兴初曾担任过第1师和第16师的师长,战功赫赫。
1947年,第10纵队成立,虽然梁兴初并非首选为司令员,但他那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性格让他最终被选中担任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第10纵队取得了黑山阻击战等一系列胜利,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和战斗力。
至于第2师,虽然也是第1纵队的一部分,师长罗华生的名字却相对不为大众熟知。罗华生的资历与梁兴初不相上下,二人都在1930年加入了军队,并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团长。抗日战争期间,罗华生曾担任过正旅级职务(包括旅长、旅政委)和师长职务。抗战结束后,他和梁兴初一起,作为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挺进东北,并加入了第1纵队。
第2师的前身是徐海东领导下的红25军的一部分,在抗战时期改编为343旅,其中的686团1营和688团1营为主要力量。第1纵队成立不久后,罗华生被调离至后方任职,担任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随后第2师的指挥权由副师长贺东生接管。自此,罗华生与梁兴初的经历有了显著差距,职务逐渐拉开。
松江军区地理位置重要,司令部设在辖区内,其任务与前线的战斗有所不同。松江军区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匪患、动员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并为前线提供兵员等。随着战局的发展,松江军区的部队在1948年被升格为独立第7师,罗华生被任命为师长。辽沈战役结束后,该部队并入了第39军,并在其中担任第152师师长。辽沈战役之前,纵队下辖的师通常为三师编制,除去12个纵队外,还有十几个独立师,这些独立师并没有再设立新的纵队,而是直接编入了12个纵队,每个军(纵)包含四个师。
罗华生从进入东北到离开东北的三年间,一直担任师长一职,而同期的战友们,如梁兴初、刘兴元等人,则纷纷晋升为军长或政委等职务。1949年,在平津战役结束后,罗华生依然未能晋升,只是继续担任师长。在新中国成立后,罗华生被调离野战军,进入地方任职,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军分区司令员、第四航空学校副校长(副军级)、铁道公安部队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