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廉颇,那个在史书里跟蔺相如上演 "将相和" 的老将军。此刻躺在寿春城外的茅草屋里,摸着膝盖上被箭射穿的旧伤,忽然想起七十岁那年在邯郸街头,百姓们端着热粥追着我的马车跑 —— 如今捧着楚国送来的冷饭,才明白这战国的刀光剑影里,最锋利的永远是人心。
一、上党少年:用拳头砸开军功路(公元前 327 年 — 前 283 年)
生在赵国上党的石匠家庭,爹用凿石头的手教我握戈。十五岁跟着赵军打中山国,第一次攻城时被石头砸中肩膀,血把铠甲都浸透了。旁边的老兵踹我一脚:"愣着干嘛?爬起来接着砸城门!" 从那天起,我知道在这乱世,拳头硬才是硬道理。
公元前 283 年,我带着赵军伐齐,在阳晋城下连砸三天城门。眼看城墙要塌,齐军往下倒滚油,我让士兵们把牛皮蒙在盾牌上,硬是撞开了城门。砍下齐将首级那天,赵王赏我黄金百镒,我却把金子全分给了弟兄们 —— 跟着我打仗的,大多是上党来的石匠子弟,他们更需要钱给家里买粮食。
二、将相和戏:从仇人到刎颈之交(公元前 283 年 — 前 279 年)
蔺相如这小子刚当上上卿时,我心里直犯嘀咕:"他不过是会耍嘴皮子,凭什么职位比我高?" 有次在路上遇见他,我故意让马车挡他的道。谁知道他居然绕道走了,门客们都笑他怕我。直到有天他跟我说:"秦国不敢打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俩。要是我们内斗,就便宜了秦国。" 我听完羞得满脸通红,立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去他家请罪 —— 这就是后世说的 "负荆请罪",其实当时我心里想的是:这小子比我聪明,跟着他混没错。
后来我跟蔺相如一起辅佐赵王,他在渑池会上帮赵王挣回面子,我在边境挡住秦军。有次赵王问我们:"秦国要换和氏璧,给不给?" 蔺相如说 "给,我去把璧要回来",我在旁边说:"要是他不给,我就带兵去抢回来。" 君臣三人哈哈大笑,那时的赵国,真是气定神闲。
三、长平之困:被赵括坑了的老将军(公元前 262 年 — 前 260 年)
公元前 262 年,秦军攻上党,我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救援。没想到上党百姓全跑到赵国来了,整整十万张嘴要吃饭。我下令坚壁清野,跟秦军耗着。士兵们骂我 "胆小鬼",赵王也派人来催战,我把使者拉到粮仓看:"您瞧,粮食只够吃三个月,打了败仗连草都没得吃!"
谁知道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居然用赵括换下了我。临走前我摸着城墙说:"老伙计,我走了,你替我看好弟兄们。" 赵括这小子果然坏了事,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只有几百个伤兵逃回邯郸。我在老家听到消息,气得把家里的锅都砸了 ——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算被赵王砍头,我也该死守到底。
四、流亡岁月:在异国他乡想回家(公元前 251 年 — 前 243 年)
公元前 251 年,我打败燕军,被封为信平君。本以为能安享晚年,没想到赵悼襄王听信郭开的谗言,要夺我的兵权。我一气之下跑到魏国,可魏王不信任我,只让我当个闲官。有次路过城门,看见魏国士兵穿着破破烂烂的铠甲,突然想起赵国的弟兄们 —— 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楚国派人来请我时,我正在魏国的菜市场闲逛。楚使说:"将军,楚王仰慕您的威名,请您去楚国当将军。" 我摇摇头:"我是赵国人,死也要死在赵国的土地上。" 可楚使又说:"赵国已经没多少人记得您了。"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心里,我跟着他去了楚国,却天天坐在河边发呆,想念邯郸的胡饼。
五、终章:活化石的最后一声叹息
现在我躺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旁边写着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没人记得我在阳晋城下砸开城门,没人记得我在长平坚守三年。人们只看见我跟蔺相如和好,却看不见我在魏国菜市场叹气;只看见我在楚国当将军,却不知道我每天都在数着回家的日子。
但我知道,有些事是忘不掉的。比如蔺相如临死前给我写的信,说 "将军若在,赵国不亡";比如长平之战后,那些伤兵的家属来谢我,说 "要不是将军坚守,我们连收尸的人都没有"。王翦打下邯郸那年,有人告诉我,城里的百姓还在念叨我,说 "要是廉将军还在,秦军哪能这么容易进来"。
秋风掠过寿春的稻田,我好像又听见邯郸街头的喧闹声。那些跟着我打天下的弟兄们,他们的子孙后来跟着李牧守雁门,有人还拿着我画的阵法图。原来我这把老骨头,虽然没能死在赵国的土地上,但在百姓心里,早就埋下了回家的种子。
我廉颇,从一个上党的石匠少年,到赵国的信平君,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其实我早就明白,在这战国的乱世里,将军不过是各国君主手里的棋子。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曾是赵国的棋子,曾为那个国家拼过命,曾跟蔺相如那样的君子做过朋友。
不知道后世的人们,在说起 "将相和" 时,会不会想起我这个老将军 —— 其实我不在乎能不能吃饭,只在乎有没有人记得,曾经有个叫廉颇的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从少年打到白头,最后却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