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可以被视作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污点,既有手足相残,又逼迫父亲禅位。这一切在当时显得极为不忠、不孝、不恭、不悌,但不可否认的是,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大唐盛世。他也因此与秦始皇、汉武帝并列,成为了千古有为之君。或许李世民的光辉过于耀眼,使得他父亲李渊的光辉相对黯淡,也让人忽略了李渊在退位后的生活如何。
李渊出身显赫,素有智谋,家族背景显赫。李渊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开国皇帝李暠,他的祖父李虎则在西魏时期担任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则曾是北周的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并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李渊七岁丧父,便继承了父亲的唐国公封号,这也是李渊后来建立唐朝时取名“唐”的重要原因。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渊的姨母,隋文帝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凭借这个亲戚关系,李渊得到了隋文帝的重视。由于李渊有着出色的才能,隋文帝对他非常器重,任命他为谯州、歧州刺史等职务,并在军中屡有建树。隋文帝驾崩后,隋炀帝杨广继位,虽然隋朝在隋炀帝初期还有些许实力,但由于一系列过度的改革,特别是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等举措,百姓疾苦,怨声载道,隋朝开始走向衰落。在这一背景下,李渊在隋朝末期起兵反叛,成功进入长安,并最终建立了大唐王朝。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及其儿子命运的转折点,特别是涉及李渊的三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秦王李世民。唐朝建立之前,李家的几兄弟还算融洽,但随着朝政的稳定,李建成逐渐感到李世民的威胁。在李世民击败窦建德统一全国后,他的威望更是达到了巅峰,令李建成深感危机。于是,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开始打压李世民,甚至暗中策划刺杀李世民。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影响力,李建成还与李渊后宫的妃嫔亲近,这些妃嫔开始在李渊耳边吹风,损坏李世民的形象,最终导致李渊对李世民的好感渐渐减弱。
然而,李元吉建议李建成加速行动,甚至暗中招募了两千余士兵准备在太子宅邸刺杀李世民,但这一举动未能成功。太子李建成决定继续计划,在李渊离宫的时机下,试图除掉李世民,却没料到李世民早已布下了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时察觉不妙,李元吉企图射杀李世民,但未中箭,反被李世民射杀。李建成不敌,最终被尉迟恭射杀,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政变后,李渊迅速决定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便主动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李渊退位后,是否真的远离了朝政?事实上,李渊虽然在形式上退位,但他确实逐渐远离了政事。李渊晚年由于失去了两个儿子,心情极为沉痛,特别是李世民的行动让他十分复杂。尽管如此,他也明白李世民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继承大唐江山,自己只能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他。因此,他并未强烈反抗,选择了放手。
虽然李渊因玄武门事变与李世民产生了嫌隙,但李世民依然对父亲保持尊重。在李渊不愿离宫避暑时,李世民为他考虑,决定在宫附近为父亲修建大明宫,作为避暑之所。可惜,大明宫未建成,李渊便因病去世。
有传言称李渊在退位后隐居享乐,甚至生育孩子,但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毕竟,六十多岁的李渊身体已经很虚弱,生育孩子更显不合逻辑。实际上,李渊作为太上皇的生活并非单调乏味,他依然能参与一些重要典礼。李世民继位后,曾举办盛大宴会招待外宾,李渊也出席了。宴会上,李世民亲自捧杯敬父亲,称赞他是四海升平的功臣,这让李渊感到十分欣慰。
虽然李渊的权力不如在位时那么强大,但他作为太上皇,享受着相对自在的晚年生活,算是得到了应有的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