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在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日本年轻人可能在30岁以前就步入中产实现财富自由,各行各业做产品甚至可以不计成本追求质量和口碑。
而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大厦崩塌,一切过往黄金岁月皆化作黄粱一梦,哪怕过了几十年,日本仍然没有走出去。
而如今的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虽然发展轨迹与日本有所差异,但两国表现出来的种种社会风貌竟有不少相似之处。
年轻一代恐婚恐育甚至干脆选择“躺平”,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人越对比两国现状越慌,惊呼:今天的日本可能就是20年后的中国!
那么未来真的会变成那样吗?日本的现状对于我们有何值得警惕和借鉴之处?
一、主业荒废财技横行
在上世纪,日本制造业就已经打下了不薄的基础,时至今日日本制造业仍然在国际上有着不俗的口碑。
那么同样发生在上世纪的日本黄金时代的经济奇迹,是通过其制造业创造出来的吗?
并不是,而是现在广大中国人都很耳熟的两样东西——金融和房地产。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放缓和通胀高企的问题,日本采取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其银行连续5次降息狠狠刺激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
海量的廉价资金涌入市场,诸多日本企业和个人也开始眼馋起金融股市和房地产这两块大蛋糕。
从那时起,广大日本制造业企业把资本从生产中抽离转而投资金融地产,在那一时期也确实捞得不少油水。
面对如此热潮,日本银行选择变本加厉扩张信贷,提出可以用土地作为核心抵押品来换取贷款。
如此这般,更加剧了当时日本全民的投机狂潮。
毕竟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土地是不会贬值的,只要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为抵押获得贷款,再用贷款购更多的地,岂不是能左脚踩右脚上天?
在越来越多的投机者涌入之下,日本经济逐渐“脱实向虚”,哪怕是作为曾经日本实体经济顶梁柱的制造业也不能幸免。
例如在80年代末某一年,丰田曾通过股票投资获得的收益占当年净利润的60%,远超其汽车制造业务。
即使这样会导致其产业竞争力下降,也阻挡不住日本全国各界的淘金浪潮。
然而到了90年代初,日本银行突然加息,像一根针一样一下子把日本的经济泡沫扎破了。
诸多日企猛然惊醒,本以为手里不会贬值的香饽饽突然大幅贬值,然而负债却依然存在,更要命的是自己用来谋生的主业已经荒废。
故而,日本陷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经济停滞。
对于同样经历过金融地产热潮的中国来说,日本的经验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二、老龄少子双重绞杀
如果说在房产金融泡沫上我国尚还足以悬崖勒马,那么老龄化和少子化则是中日两国都难念的经。
在这个问题上同属东亚的韩国其实也能上桌,不过这里只谈中日。
截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的数量达到3625万人,已占其总人口的29.3%。
只看数据可能感受不大,我们直接来看实例。
日本零售业巨头罗森(Lawson),曾推出过一个名为“银发店长计划”的聘用机制。
顾名思义,也就是聘用68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社区送货上门”等服务来提升便利店单店销售额,经实践效果确实还不错。
不只是店长,其实如果去日本旅游过会发现很多便利店的收银员也是老头老太太,但这还不算最夸张的。
在2024年,日本熊本市地方媒体《熊本放送RKK》还报道过一位老太太还在当地一家麦当劳门店打工。
老太太名叫本田民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90多岁了,且已经在那家门店工作了23年之久。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来,如今日本老龄化数据下的社会现实有多夸张。
人的生老病死无法避免,不过从这些年各种分析文章的数据中各位也可以看到,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负增长的态势。
只凭老龄化一己之力恐怕尚不足以达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所以与之相伴的,还有少子化。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恐怕已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方面日本比我们来的更早,还创造了一个名词叫“低欲望社会”。
至于原因共通点也很明显,房价太高,职场太累太卷,更别说中国年轻人结婚还有动辄十几二十万的彩礼这一项。
而再去细究少子化的根源问题,其实也是十分值得我们警惕的。
三、青壮年人失落焦虑
在日本的职场文化里面,讲究的是一个“年功序列”。
顾名思义,由于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制故而主张论资排辈,在这行干的越久地位越高,哪怕新来的年轻人再有本事也得低人一头。
这一点在我国的私企当中不太明显,但在国企和事业单位里非常显著,有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应该会感触颇深。
不可否认长者的经验和阅历是年轻人学再多也换不来的,但这恰恰也会压抑年轻人的创造力。
在产业转型的当下,压制创造力是万万不可取的,还是希望一些单位能够引起重视,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
然而放眼广大中小私企,其实也未必完全青睐于青壮年人。
随便翻开一个求职招聘软件,很多企业明码标价要求应聘者需30岁以下。
试问,一个年轻人二十来岁才从大学走入社会,能有几年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机会?
更不必说在如今工作不好找的大环境里,年轻人动辄“被迫失业”躺平半年几个月,可在个别企业眼里这段空窗期就如同案底一样,有空窗期就是“你很优秀但不合适”。
试问,这样处境下的年轻人如何能对未来抱有期许和安全感?如何敢结婚生子迈向30岁以后?
如今日本青年一代已经对未来的期待无限趋近于零,我们的青年人又何尝不是?
这种问题现状已经在日本广泛存在,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得不警惕的。
结语
作为东亚的重要经济体之一,日本的发展历程与其现状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警惕的地方。
日本社会的失落已定局多年,但中国还有机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如今的日本可能会是未来的中国,但并不一定是未来的中国。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既然已经发现共通的问题,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