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书中最让人感到激动与快意的,莫过于那面鲜艳的红色旗帜,它随曹操的大军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年少时最为敬仰的武将,莫过于那位实则并未立下显赫战功的子龙将军。这位将军,尽管不以斩敌斩将为名,却比那些仅仅以战后饮酒、豪言壮语为人称道的英雄更具血性。唯一令我遗憾的,便是《三国》越到后期,那个英武的白衣少年渐渐消失了踪影。或许,罗贯中的设计并非故意让他黯然失色,而是因为刘备未能充分利用他吧。
曾经,年轻的我总是遗憾,若当年让赵云去镇守荆州,或许就能阻止那个阴险狡诈的吕蒙得逞。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开始不再过于计较刘备所作的决定。二爷,始终保持着一股高傲的姿态,甚至对待文人也未必比起粗犷的翼德更加宽厚。让赵云守卫的决定,反映了刘备的自信与骄傲——他仿佛认为,只要有云长一人在,便能牢牢把握全局。
渐渐地,我不愿再去翻阅《三国》。这其中太多的悲剧色彩,尤其是赵云的悲情,令我难以释怀。与正史的残酷不同,演绎中的悲情更加触动心弦,带给我们的是深沉的情感体验。后来,我开始频繁听易老师讲解《三国》中的故事,他提到过关于刘备性格变化的分析。赵云在其中的地位,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不可或缺。刘备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将赵云视为唯一值得信任的守护者,反而更多将他交给了军师的事务。
也许,这一切并不是刘备的过错。事实是,早在“隆中对”那一时刻,刘备便心意已决,准备携带卧龙归属自己的阵营。在那时,他自知缺乏足够的人才,光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成就伟业。然而,这段“热恋期”并未持续太久。即便后来借来东风,刘备的局势依然逐步下滑。
当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刘备入川之事并非如同演义中所写的那般正义。事实上,他没有带上卧龙,而是携带了凤雏。在此期间,刘备选择了法正——一个极具实用主义色彩的人物。他并不像书中所描绘的仁义君主,入川的动机实际上并非完全出于情义,而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去拓展自己的势力,维护那表面的正义形象。
历史上的卧龙,以刚正不阿著称。刘备深知,卧龙并不会支持他在局势复杂的情况下,借助他人之力来解决刘璋问题。而凤雏,虽心生疑虑,但始终愿意做刘备的内应,参与打下益州。此人,尽管能看出其中的不正当,但依然为刘备提供了支持,而刘备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权谋,刘备不惜破面子,做出某些极为小人的行为。
赵云,作为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显然无法接受这种行为,他总是直言不讳,质疑他所看到的不正义。由于此,他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在刘备征战益州时,赵云站了出来,劝阻刘备过于急功近利的举动。他明确表示,现在的时局并不稳固,不应急于谋取私人利益,而应稳重行事,争取民心。即便刘备以帝王之心答应了这一建议,但从此,赵云便与刘备渐行渐远。
刘备不再看重赵云,将他视为军师的一部分,而非亲信。赵云的坚守本心,最终让他与刘备的关系疏远。即便是在刘备决定出兵时,卧龙也只能无奈地感叹“若孝直在”,感慨良多,虽为知己,却无能为力。而赵云,作为无亲信的孤胆英雄,也感受到了来自朝野的冷落。
回首往事,我记得那个白衣少年,曾无人敢阻挡他的英姿,他总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赵云的一生,或许最悲哀的便是,他始终无法妥协于权力和利益的旋涡中,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与直率。与他相比,刘备的变化实在让人叹息。帝王心术的磨砺,使得刘备的初衷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利益所做的无奈妥协。尽管如此,赵云的一生,仍旧保持着那份超凡脱俗的风采。当他年逾古稀,依然提枪走马,那份坚韧与无畏依然让我看到了那个曾经可以笑傲天下的白衣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