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烈血时代(46)
主笔:闲乐生朱晖
在我发布前几篇文章后,很多人通过私信向我提出疑问,尤其是关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期间赵国与秦国拼得如此激烈,为什么不调动北方李牧统领的十余万边军南下援助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赵国需要防备北方的匈奴。虽然当时匈奴的力量比汉朝时的控弦40万要小得多,但依然有十几万骑兵,这样的威胁不容忽视。如果李牧的边军撤出,北方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赵国又深陷秦国的巨大压力之下,李牧不得不进行部署,制定一盘大棋局,力求尽快解决匈奴问题,这样便能腾出兵力支援南方。否则,如果秦军再次大举南侵,赵国的局面将更加无法承受。
幸运的是,赵孝成王给予了李牧极高的信任和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到可以直接任免地方官员,连边市的租税也不需上缴国库,而是直接充作李牧的军费(注1)。这意味着赵孝成王几乎让北方的五郡成为李牧的“独立王国”。这位颇具争议的赵国君主,可能并不像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昏庸无能,毕竟,他能把一个因病不能伸直胳膊的残疾将领任命为北方长城的主将,足见他有些勇气和识人之明。
赵孝成王之所以如此做,还因为在长平和邯郸之战后,秦国已经开始侵蚀太原地区,导致代地和邯郸之间的交通几乎只剩下了太行山中一条狭窄的井陉山道,信息交流和物资运输极为不便。而战后的赵国百废待兴,赵王也无法提供李牧充足的军费支援,于是他果断下放权力,让边军自主筹措物资。
李牧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还是一位杰出的管理者。凭借他的经营才能,他将自己的指挥中心——雁门地区(注2)打造成了当时赵国与北方匈奴、秦国、韩国和燕国等国商贸交往的最大贸易集散地。几年之内,李牧通过边贸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不仅使边军自给自足,还能够支援赵国南方的恢复工作。经过长平和邯郸的两场重大战斗,赵国迅速恢复了部分元气,李牧功不可没。
当然,赵国与匈奴的贸易始终充满不稳定因素。匈奴的牧民们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场暴雪后,他们的牲畜就难以供给交换,这时他们便会翻脸,抢掠赵国的边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李牧便会果断坚壁清野,将牛羊和谷物收进城中固守,等待匈奴人因无法得到利益而撤退。
总之,李牧和匈奴的关系便是这样一场边贸易边战争的斗争,时而停战时而再战。史书中还记载,李牧手握重权,财力雄厚,他每天宰杀数头牛供军士享用(注3)。李牧不仅能运筹帷幄,他亲自训练士兵骑射,成绩突出的士兵奖励丰厚,大家都非常积极,训练愈加刻苦。每次匈奴来袭,士兵们都渴望出城与匈奴一决高下。
然而,李牧的策略却与将士们的期望相悖。他虽能令军心凝聚,却始终保持谨慎,只指令大家小心守护烽火台,并派出大量侦察兵监视敌情。匈奴来袭时,他总是选择固守城池,禁止任何擅自出战的行为,违令者当斩不赦。
这种“缩头乌龟”的战略虽然减少了物资损失,边境经济也得到了平稳发展,但赵国的面子却因此大失,士兵与百姓们愈发不满。每次匈奴南下,赵国便卷铺盖逃跑,民族尊严不断受到挑战。匈奴也愈发愤怒,感觉每次出击都白忙一场。
起初,匈奴人忍不住讽刺:“李牧,乌龟也!”随着时间推移,赵国的将士和百姓也开始质疑李牧的策略,甚至说出:“吾将怯哉!”这让赵孝成王也忍不住发火,批评李牧:“卿何惧也?”
然而,李牧并不为此所动,他清楚,面子重要,但胜利更为重要,正如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应该有的冷静。就这样,赵孝成王虽不满,但也耐心等待。
最终,赵孝成王因压力过大,决定撤换李牧,任命一位新的将军接替他的职务。新任将军到任后,便立即改变了战略,强硬出击。可惜,这种单纯依靠蛮力的策略并不适用匈奴,匈奴人机动灵活,最终赵军接连受挫,边境百姓生活困苦,局面越来越糟。
赵孝成王终于意识到错误,他决定请李牧重出江湖,但李牧却故意装病,显然是在开条件。赵王笑道:“有什么条件,尽管说。”李牧答道:“若王必用臣,臣如前,方敢奉命。”赵王无奈,只能答应,承诺以后不干预边务。
李牧重任上任后,再次施展老办法,始终保持耐心与冷静,最终等待到了合适的时机。他在边境组织了一个盛大的集市,引诱匈奴入陷阱。果然,匈奴在误以为得到了大笔财富后,大举南下,李牧趁机将其一网打尽,使用精妙的奇阵将匈奴十万骑兵彻底歼灭。
李牧的这场胜利不仅摧毁了匈奴的锐气,也让赵国的北方边界恢复了安宁,赵国再次成为中原的霸主之一。
注释
注1:这也是“幕府”一词首次在史书中出现,李牧应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军政大权的将军。
注2:雁门郡由赵武灵王所建,位于代郡以西的大同盆地。
注3:如白起章所述,耕牛在赵国属于奢侈品,只有王侯和贵族才能享用,军士能享用这种待遇,足见其地位之高。
注4:“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
注5:与蒙恬、卫青、霍去病的战争相比,李牧的战术更加高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