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的国民党高层,有不少阴谋诡计之士,也不乏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悍将。当蒋家王朝岌岌可危时,一部分曾经的军政要员选择转变立场,成为日后新中国的重要人物。对于这些昔日对手的投诚,我党始终是胸怀宽广、接纳包容的,然而,这份宽容并非没有底线或原则。换句话说,有些国民党政客即使想要投诚,也并未得到我党的接纳。
的确,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蒋介石称为“大金刚”,并且是国民党高层的核心人物,然而,正因为他过往种种的行为,我党视其为不可宽恕的民族罪人,毛主席甚至坚决抵制他的投诚。这位被指责为“谋权篡位梦难圆”的人,正是何应钦。毛主席和我党对他心生厌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何应钦在抗战期间屡屡攻击我党;其次,何应钦与蒋介石长年争斗,注定成为政治上的“毒蛇”。
何应钦的政治才能不可小觑,否则当年他也不可能与蒋介石结为兄弟。然而,这两位国民党政坛的重要人物,却在背后暗中斗争了数十年。从许多事迹来看,何应钦的行事风格充满了“阴诡”的色彩。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一生。
1924年6月,孙中山得到中共和苏俄的帮助,在广东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何应钦担任少将总教官,王柏龄担任教授部主任。当时,蒋介石与何应钦并不熟识,但由于王柏龄玩忽职守,蒋介石逐渐对总是能及时出现、工作认真负责的何应钦产生了好感。1925年,蒋介石着手建立黄埔党军,黄埔一期的学生被编成教导团,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何应钦担任团长。
那时,何应钦对蒋介石非常顺从,战斗力也非常强,两次东征全歼杨希闵和陈炯明的军阀,成功实现了广东统一。从那时起,黄埔军事集团中的人们开始将蒋介石和何应钦并列看待。事实上,在棉湖战役中,两人带领黄埔教导团陷入困境,敌军高喊“活捉蒋介石,活捉何应钦”,让他们都感到心惊肉跳。蒋介石甚至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没想到,何应钦用撒银元的方式迷惑敌军,趁乱率领残部成功救出蒋介石,成为他的救命恩人。
蒋介石对这份救命之恩铭记于心,甚至感叹道:“我们两兄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天,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大日子,我看我们就应该结拜为好兄弟!”于是,两人结为“血盟”,何应钦认定蒋介石为兄长。此后,两人关系愈加密切,何应钦也几乎成了蒋介石的小迷弟,为蒋介石的每个决定和行动提供帮助。
然而,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开始逐步背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在蒋介石准备完全背叛民主革命之际,何应钦给了他支持。蒋介石发起“中山舰事件”,残害了共产党人李芝龙等人,最终完全揭开了蒋介石伪善的面具。
看似蒋介石与何应钦深厚的兄弟情谊,其实背后却隐藏着何应钦的深远打算。1926年7月,蒋介石发起北伐,国民革命军兵分两路,东路军攻南京,西路军攻武汉。何应钦和白崇禧领导东路军,短短四个月便占领了南京。蒋介石进入南京后,心生不轨,开始有意排挤位于武汉的国民政府,试图取而代之。面对蒋介石的背叛,武汉方面群情激愤,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宁汉分裂”。然而,何应钦并未站出来劝解蒋介石,而是看到了自己上位的机会,与白崇禧合作,试图逼蒋下台。
蒋介石认为曾经的好兄弟何应钦会站在自己一边,然而,何应钦竟然对蒋介石的危机表现得冷漠无情,不为他出声。蒋介石愤然回到奉化,并通电下野。然而,蒋介石不久后反败为胜,再次恢复了国民党领导权,并且得到了支持继续北伐。蒋介石最终识破了何应钦的野心和虚伪,尽管两人关系仍然表面和睦,背地里却早已充满嫌隙。
1935年,何应钦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通过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彻底背离了民族利益,成为公认的民族罪人。此后,何应钦的政治手腕和野心不断展现出来。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处境再次危机四伏,何应钦一度兴奋不已,甚至制定了针对蒋介石的致命方案,然而,蒋介石凭借运气成功翻盘,再次度过难关。
尽管何应钦表面上服从蒋介石,私下里却依然藏着野心。1949年,蒋介石决定退居幕后,何应钦也回到了国内,成为李宗仁的行政院长。此时,李宗仁劝他与中共进行和谈,但何应钦却表现出缺乏决心的态度。最终,何应钦选择投降蒋介石,依然抱有一丝机会主义心态。最后,他在台湾度过了晚年,直到1987年去世,享年97岁。
回顾何应钦的一生,他的卑劣行径和毫无立场的背叛让他成为国民党高层中最为可憎的人物之一。无论在哪一方阵营,他都能为了自身利益出卖同僚,甚至背叛曾经的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