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一字在中国汉语中较为生僻,使用较为局限,尤其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它的使用最为频繁的时期是在中国古代,尤其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考古学者从出土的秦汉时期简牍中,发现“冗”字的频繁出现,尤其是在描述劳务供役者的身份时。
在古代,\"冗\"一词并不指代长期服役的官员或士兵,而是一种临时性质的供役形式。它所指的是那些提供短期劳务的群体,他们并非长期在职,而是根据需要在某些时段提供服务。为了与正式服役的人员区分开来,这些临时劳务的提供者被称为“冗者”。这些“冗者”完成临时任务后,可以恢复原有身份,无需继续在官府服役。
冗者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古代官府在劳动力不足时的困境,同时也有效节约了财政开支,提升了行政效率。1975年和1983年分别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冗”字多次出现。这些简牍揭示了“冗者”的不同类别,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身份:首先是官吏群体,在睡虎地秦简中出现了“群吏”一词,意味着即使是秦朝的官员,也可以在职务上由“冗者”来代替。此类“冗者”的先决条件是他们必须具备与正式官员相当的能力。第二类是官府供役者,这类人承担的是地方政府职位的代替任务,比如县官、司寇等。第三类主要是庶民,他们参与的“冗募”通常发生在战争时期,当国家兵力不足时,庶民通过“冗募”被召集参战,从而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第四类是“冗隶妾”,即隶属于官府的奴婢,负责处理一些零散的杂务或劳务。
通过这四种身份的划分,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冗者”涵盖的群体非常广泛,包括从官员到奴婢的各个层级,几乎囊括了除统治阶级和贵族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知“冗”是一种特殊的供役方式,但这类群体的运作模式及其是否存在长期服役的含义,依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冗”字最早出现的记录之一出现在《周礼·槀人》一书中,该书中提到:“槀人掌供内外朝宂食者之食。” 东汉时期的儒学家郑玄对此作了注解,认为“宂食者”指的是临时参与朝廷事务的人,类似于今天的“尚书”等高职官员。而唐代儒学家贾公彦则进一步解释,“冗食者”指的是那些在宫廷中轮值的人员。无论是郑玄还是贾公彦,他们都将“冗食者”理解为临时值班的人员。此类人员在轮值期间,衣食住行由专门的部门负责。郑玄和贾公彦提出的“临时当值”概念,正是“冗”字最直观的含义。
在睡虎地秦简中,除了提到“冗食者”外,还出现了“更隶妾”和“冗隶妾”这样的名词。这些名词是如何理解的呢?秦简中有对隶臣妾的具体规定:“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 从这些简牍中可以看出,隶臣妾和其他奴婢在为官府提供劳务时,其所在的部门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住宿,这与《周礼·槀人》中提到的“冗食者”概念高度一致。
然而,睡虎地秦简还指出,若隶臣妾所生的婴儿没有母亲,则由官府按月提供食物;若母亲健在,则婴儿只有在跟随母亲劳作时才能享有官府的食物。由此可见,关于婴儿能否免除为官府劳作的义务,似乎有些逻辑上的不明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隶臣妾”这一身份的背景。根据史料推测,隶臣妾主要由秦汉初期的官奴婢和刑徒组成,而刑徒没有刑期限制,他们要终生为官府劳作,且没有自由身。
因此,如果婴儿的母亲是刑徒,那么婴儿自然可以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食物。而如果母亲是官奴婢,婴儿只有在随母为官府劳作时,才能享有食物。通过这一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出“冗居公者”应当是指那些为官府提供临时性劳作的人员。进一步来看,“更隶妾”概念的出现,表明他们的任务是根据需求临时提供劳务,而不必长期居住在官府中,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在秦简中,“更隶妾节(即)有急事,总冗,以律稟食;不急勿总。”这里提到的“总冗”就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将分散的更隶妾人员集中起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冗”字在这一语境下的意思,依然是指“临时性”的供役。
而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冗隶妾”一词则可以解释为“隶妾冗作者”的另一种说法。这些“冗隶妾”可能被临时派遣去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这一层含义进一步说明,冗字无论是在隶臣妾,还是在“冗祝”中,都是指代临时性质的任务和职责。
总的来说,古代“冗”的核心含义就是临时性的供役方式,秦汉时期的“冗者”可以在各个阶层中找到,从事不同的职位。“冗”的出现,成功缓解了当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像“冗祝”这样的职位,它们的存在在节约官府开支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对祭祀等特殊需求的巨大劳动力需求。实际上,古代“冗”与现代的“实习生”有些相似之处,既是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也为国家储备未来的人才资源。这无疑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也是古代社会逐步探索、学习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