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四年(1130)的浙东官道,三岁的陆游在母亲怀里颠簸。
金兵的铁蹄声越来越近,父亲陆宰带着家小向福建逃亡。襁褓中的孩子不会知道,这次逃亡将贯穿他的一生——八十五年后,他在临终诗里仍写着"王师北定中原日"。《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这一年有超过二十万士民南渡,陆家的行李中藏着《春秋左传》,书页间夹着从汴京带来的槐叶。
绍兴二十三年(1153)的临安贡院,烛泪堆满了铜灯盏。
二十九岁的陆游正在答卷上写下最后一行:"恢复之计,当以关中为本。"锁厅试的题目是"中兴之策",他的策论引用了《孙子兵法》九地篇,建议"先取陇右,再图中原"。考官陈之茂拍案叫绝,当场定为第一——这个细节被《鹤林玉露》生动记载,却惹怒了当朝宰相秦桧。
"陆游?不就是那个主张用兵的书生?"秦桧用朱笔在名单上重重一划。放榜那天,陆游在西湖边坐了整夜,怀中揣着未出鞘的短剑。后来他在《剑南诗稿》里回忆:"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乾道八年(1172)的南郑军营,秋霜染白了帐篷。
四十八岁的陆游掀开帐帘,手中军报还带着体温。王炎元帅的幕府设在汉中,这里距离长安只有三百里。案头摊开的地图标着金军布防:大散关、渭水、陈仓道......每处都用朱砂画了箭头。
"务观,你看这个。"王炎递来一枚青铜箭簇,出土于诸葛亮北伐时的粮道。"昨日斥候在褒斜谷发现的。"
陆游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汉中潮湿的气候加重了他的肺疾,但比病痛更难忍的是朝廷的诏书——就在三天前,枢密院下令暂停北伐准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这一年宋孝宗正在与金国重新议和。
那夜他写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墨迹透纸三分。
淳熙五年(1178)的沈园,柳絮飘过褪色的题词。
五十四岁的陆游站在《钗头凤》壁前,手指抚过自己二十年前的字迹。唐琬已经去世十八年,但粉墙上的"错、错、错"依然鲜红如血。园丁告诉他,每年清明都有个老仆来给桃树施肥——那是赵士程家的下人。
"老爷,您的茶。"书童递来建溪团茶,却被突然的暴雨打湿。陆游望着水洼里破碎的倒影,想起三十四岁那年,也是在这样的雨天,他被迫写下休书。后来他在《渭南文集》里隐晦地写道:"世情薄,人情恶。"
嘉泰三年(1203)的山阴老宅,药香弥漫。
七十九岁的陆游在病榻上校勘《南唐书》。突然院门被撞开,曾孙陆元廷举着邸报冲进来:"太爷爷!韩侂胄丞相要北伐了!"
老诗人的手抖得拿不住笔。他让人扶他到书房,从樟木箱底取出一卷泛黄的地图——那是五十年前在王炎幕府绘制的关中形势图。图上用蝇头小楷标注着每处水源、隘口,甚至金国牧场的马匹数量。
"去把我那口剑拿来。"他对儿子陆子聿说。当布满锈迹的剑身出鞘时,全家人都惊呆了——剑脊上刻着"靖康"二字,那是陆游父亲在汴京陷落那年埋下的。
嘉定二年(1210)的腊月,山阴下了百年不遇的大雪。
八十五岁的陆游已经不能起身。他让儿孙们展开一幅绢本手卷,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的梦境:
"开禧元年六月七日,梦从大军过函谷关...""嘉定元年元夕,梦登长安钟楼..."最近一条是三天前写的:"夜梦岳鄂王语予:'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他突然清醒过来,要了纸笔。在《渭南文集》最后一页,儿子陆子聿记下了这个场景:
"父执笔如握剑,墨迹力透纸背。书毕掷笔大笑,继而泣下数行。"
那首《示儿》的末句"家祭无忘告乃翁","翁"字的最后一竖划破了纸张。
开禧三年(1207)的史馆,烛火摇曳。
韩侂胄的人头被送往金国议和时,陆游的《南唐书》刚刚刻版完成。监刻官发现,在记述后主李煜降宋的章节里,有一段被刻意加粗的文字:
"江南虽小,若据长江之险,未必不能一战。"
而在同一时刻,金国中都的皇宫里,章宗完颜璟正在批阅新呈的《剑南诗稿》。当他读到"位卑未敢忘忧国"时,朱笔突然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