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还记得将相和吗?长平之战后,蔺相如郁郁而终,廉颇被逼离开赵国
创始人
2025-07-01 06:03:54
0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将相和》,故事目的是教育孩子,一个人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回头,避免越陷越深。不过,真正的历史不止是一个美德故事那么简单,不管是“完璧归赵”,还是“负荆请罪”,背后都带有秦国与赵国的纷争。

01

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燕、韩、魏割据中原,发展到后期,赵国与秦国的实力旗鼓相当,胜过了其他五国。

当时,赵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赵惠文王”,还有一群名将谋士,比如庞媛、李牧、毛遂、赵胜、廉颇、蔺相如等人,共同把赵国推上强盛的局面。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也一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力发展得非常迅速,加上几代君主都挺英明,且接纳了不少能力超群的人才,根基打得也很稳。

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有自己的野心,但秦国在作风上更彪悍一些,为了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不断找机会实现目标,平时还会时不时树立自己的威风,比如某一次秦王便邀赵王来相会,然后在会议上多次羞辱赵王。

好在赵王把蔺相如带在了身边,用口才将秦王还击得哑口无言,且告诉秦王,大将廉颇就在不远处,意思是可不要随便撕破脸。

如此,秦王便没敢轻举妄动,放赵王安全回国。也因为这件事,蔺相如获得了奖赏,升到了和廉颇差不多高的官职。

廉颇很不开心,因为他的军衔是在沙场用命拼杀来的,蔺相如却凭借三言两语就和他平起平坐,这凭什么……廉颇原是一个小门客,某次齐国来挑衅赵国,廉颇便在大臣的举荐中被赵王的赏识,获得了率兵抗击齐国的机会,凭借勇猛的战力,打得齐国不敢再嚣张,很快就求和了。

廉颇一战成名,成了赵国的一员大将。而秦王邀请赵王相会时,原是廉颇同去,负责保护赵王的,但蔺相如却站出来说,“还是我陪同赵王去吧”,然后就像上文所说的,此行他凭借口才立下了大功,让廉颇非常不服气。

02

为此,廉颇有意嘲讽蔺相如,故意和他作对。蔺相如面对刁难羞辱,选择了容让与回避,在一段时间里,廉颇及周围的一些人还以为他心虚害怕了,直到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和廉颇起冲突,赵国正是需要团结对外的时候,应抛开私人恩怨,以国家安危为重。廉颇听后十分愧疚,于是负荆请罪。

经过这件事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一文一武相辅相成,一起捍卫赵国的安危,留下了千古佳话。然而,负荆请罪人尽皆知,但长平之战后,两人的下场却鲜有人知,他们最后怎么样了?

赵国是秦国统一中原的最大阻碍,两国实力相当,秦国不敢直接进攻赵国,便先从实力比较薄弱的魏韩动手。韩国无力招架秦国的进攻,眼看城门要被秦国攻破,便把几座城池送给了赵国。

秦王对此十分愤怒,便派白起攻打赵国。白起的战力大家是知道的,赵王心里忐忑不安,派大将廉颇去对战白起,随后双方对峙了很久。为此,赵王认为白起也不过如此,便催促廉颇快点进攻。

廉颇很清楚,白起的战力不凡,所以也很谨慎,继续防守。赵孝成王看到廉颇抗旨不遵,便把他撤掉了,不顾众人阻拦,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狂妄自大,在长平之战中发起了进攻,白起假装逃走,他丝毫没怀疑,直接追了上去,结果遭到埋伏,最后导致45万赵军遭活埋。

蔺相如认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战役中惨败,和自己没能劝阻赵王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自责之下郁郁寡欢,不久后去世。

03

经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已经大损,随后敌国又伺机来犯,好在有廉颇坐镇,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军。

加上李牧也越发老练,赵国还保存了较大的力量。然而,随着赵悼襄王的登基,赵国便在他的昏庸之下,处境越来越糟糕,最主要是他重用奸臣郭开,导致廉颇丞相之位被撤,兵权被收。

廉颇忠心为国,尝试着说服赵悼襄王,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能打仗,但赵悼襄王并不相信他,而是让乐乘代替廉颇的位置。乐乘能力不足,捍卫不了赵国,导致赵国军事力量越发薄弱。

廉颇看到赵悼襄王如此昏庸,且自己无力回天,心里十分失望,便在无奈之下离开了赵国,从此不问世事,过着隐世的生活。

虽说是隐于了世俗之外,但廉颇报效了赵国大半辈子,一直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又怎么可能完全放得下呢,所以他离开朝廷后,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最终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去世。

廉颇去世后不久,赵国也因昏庸的领导,衰弱的国力,走向了灭亡。赵国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但蔺相如与廉颇的先后去世,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他们一个能文一个能武,是赵国的两大栋梁,是难以被代替的宝贵人才,他们的生死,无疑对赵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原创 年...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古代是广为人知的真理。笔者深信,雍正皇帝时期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对此感触颇深。年...
原创 从... 在现代社会,除了身份证外,能证明我们身份的证件还有户口簿。其实,“户籍”和“籍贯”这两个词早在古代就...
清朝时期最大的一座王府 有这么一座宅子,光是一根柱子,就高达上亿元。 ▼ 恭王府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花...
原创 清... 喜欢清宫剧的朋友们,是否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细节呢?那就是剧中宫女和皇妃所穿的鞋子。与...
原创 人... 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腐化,朝堂权臣争斗,天下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有句古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
原创 为...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明朝作为...
原创 唐... 公元771年,年逾七十的郭子仪凯旋归来,皇帝对他表现出极高的敬意,询问他所期望的赏赐。令所有人意外的...
原创 1... 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以雷霆万钧之势侵入苏联,并占领了卡廷森林。在这片远离人烟的荒芜森林中,...
原创 为... 棺椁里的阴阳哲学: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秦岭北麓的古墓群中,考古学家拂去汉代棺椁上的青膏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