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左宗棠送来密信劝他造反称帝,曾国藩只改一字退回,目的何在?
创始人
2025-06-06 01:02:14
0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这句话最早出自于诗集《名贤集》,同时也被很多的爱国诗集收入,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孝子”的看法,作者认为只有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同样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国家有难的时候,臣子本应竭尽全力保卫国家,这是自古以来的“忠心”的道理,但是,每个王朝都不缺乏落井下石的人,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出卖祖国,甚至发兵起义,谋图国家。

在清王朝后期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曾国藩身上,左宗棠主动发信于曾国藩,劝其谋反,但是曾国藩回复:“鼎之轻重,未可问焉”,将其回绝,选择了“忠”。

清末权臣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11月26日,是汉族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后世将其评价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死时被清政府封为一等毅勇侯的爵位,谥曰文正,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家中共有兄妹九人,曾国藩是家中的长子,因其家族庞大,所以家中生活较为宽裕,加上父亲曾麟书曾经是私塾秀才,所以曾国藩家族特别重视教育,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曾国藩内心“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这时就已经被种下了。

道光六年的春天,曾国藩参加湖南省应长沙府的童子试,排名第七,自此开始他的读书致仕之路。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第二次参加会试之后,成功中试,并且在殿试环节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成为了进士。军机大臣穆彰阿在殿试环节认为曾国藩是可造之材,于是收于他的门下。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凭借自己在湖南的名气,利用家中的钱财,在他的指挥下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这就是打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的前身。在建立军队期间,他严肃军纪,严加管教士兵,打造了一支当时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1854年曾国藩向太平天国发表了《讨粤匪檄》,借用儒家子弟的力量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魑魅魍魉,他号召凡是读书识字的人,就不应该袖手旁观,应该帮助他击败太平天国,这也为他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改为“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

接到密信,不愿谋反

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是打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军队,而这个军队由曾国藩创建。同治三年也就是在1864年7月,太平天国军队终于还是没能守住南京,湘军进入南京后,迅速展开了“虐杀”,对于太平天国余孽进行了清查,经此次战斗,太平天国已经基本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曾国藩作为主要的将领,获得了很多的赏赐,金银珠宝不说,主要是官位的上升,7月之后,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藩正式进入了京城官员的核心,被称为皇朝的“肱骨之臣“,深受皇帝信任。

在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国藩成为了真正的实权派,麾下的湘军有近20万,刚刚结束战争,士兵的战斗能力很强,假如说曾国藩想要内斗,想要与清王朝争夺皇位,不得不说,还是很有机会的,毕竟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

而这时,刚好有人送给曾国藩一封密信,密信中写道“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字数很少,信中的意思也极为简单,但是其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写信的人名为左宗棠,是曾国藩几极为信任的官员之一。

“问鼎中原“在古时候代表着天子已经获得了天下的承认,而左宗棠信中所写的的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就是在旁敲侧击的问曾国藩是否可以思考一下“问鼎中原“,也就是左宗棠希望曾国藩彻底推翻清王朝。

而曾国藩收到信之后,并没有迟疑,脸色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轻轻地将 “似”字划掉,然后重新补了 “未”字,那么这封信内容就变成了就变成了“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这代表着曾国藩并无谋反之心,并且他认为自己对清王朝的效忠之心不可更改。

并且他安排下人直接将这封信带给左宗棠,不要假手于人,不要更换信封,也不要更改字迹,原物奉还。

试探老师左宗棠

出生于清王朝1812年11月10日的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后世之人将他和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四人并称为四大名臣,是晚清的重要人物,曾国藩对他有着知遇之恩。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左宗棠,受环境影响,自幼就勤奋好学,6岁进入私塾塾读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据说他8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到了14岁的时候,就能读懂《史记》、《礼记》这些高深的书籍。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道光十年的时候,左宗棠进入长沙书院读书,拜经世致用的大学者贺熙龄为老师,其兄对于左宗棠的文采和能力甚是喜爱,曾说:“左宗棠,国士也” 。

左宗棠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经过曾国藩指教后更是精于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对于清王朝有不同于曾国藩的看法,提出造反之说也不足为奇,但是这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待的,其实按照当年的情况,左宗棠极有可能是在试探曾国藩,希望曾国藩不要走上“不归路”,其实本身他并无反意。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古人对于名声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作为熟读四书五经的大臣,无论是左宗棠还是曾国藩都不可能能做出背叛祖国的行径,所谓的“密信”,所谓的“鼎之轻重,似可问焉”,都是对曾国藩的一个考验而已。

现代人对于“忠”这一话题并不感兴趣,但是实际上时代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相关内容

原创 ...
1945年,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
2025-09-11 05:04:06
古籍蝶影雨中来,携手共探奇...
2025年6月1日,雨中的六一儿童节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
2025-09-11 05:03:41
原创 ...
八爷党并不是败给了四爷党,而是败给了康熙帝本人。 在“九子夺嫡”之...
2025-09-11 05:03:32
原创 ...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入侵明朝边境,明军在初次交锋中惨遭失败...
2025-09-11 05:03:22
原创 ...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多豪杰为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纷纷广招兵员,壮...
2025-09-11 05:02:42
原创 ...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868期。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尽管开国...
2025-09-11 05:02:37
原创 ...
今年7月18日,一则关于美国公民从韩国越境进入朝鲜的新闻迅速引发了...
2025-09-11 05:02:34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讨论...
2025-09-11 05:02:25
原创 ...
前言: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演绎与传说,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
2025-09-11 05:02:16

热门资讯

原创 年...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古代是广为人知的真理。笔者深信,雍正皇帝时期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对此感触颇深。年...
原创 从... 在现代社会,除了身份证外,能证明我们身份的证件还有户口簿。其实,“户籍”和“籍贯”这两个词早在古代就...
清朝时期最大的一座王府 有这么一座宅子,光是一根柱子,就高达上亿元。 ▼ 恭王府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花...
原创 清... 喜欢清宫剧的朋友们,是否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细节呢?那就是剧中宫女和皇妃所穿的鞋子。与...
原创 人... 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腐化,朝堂权臣争斗,天下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有句古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
原创 为...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明朝作为...
原创 唐... 公元771年,年逾七十的郭子仪凯旋归来,皇帝对他表现出极高的敬意,询问他所期望的赏赐。令所有人意外的...
原创 1... 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以雷霆万钧之势侵入苏联,并占领了卡廷森林。在这片远离人烟的荒芜森林中,...
原创 为... 棺椁里的阴阳哲学: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生死智慧 秦岭北麓的古墓群中,考古学家拂去汉代棺椁上的青膏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