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主力从临沂等地出发,迅速向淮海铁路东段进军,目标直指驻守新安的第7兵团(下辖第25、44、63、64、100军)。为了摆脱困境,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决定放弃海州,撤退到徐州防守。 不久后,黄百韬率领兵团按计划行进,来到了当年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旁。运河水流湍急,宽度不大,但河道深不可测,若赤脚行走必定被淹死。大军只能依靠一座铁路桥过河,但五个军的数十万大军同时过一座狭窄的桥,显然无法顺利通过。即使能通过,恐怕连桥还没走完,就会被解放军追上,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迎战。
黄百韬是经验丰富的老将,面对险境,他迅速做出决定,命令部队在铁路桥旁架设浮桥。他还指示第25军占领牛山,掩护第44军先行通过,第100军则负责占领炮车,保护第63、64军渡河。所有部队过河后,将在碾庄汇合。 然而,刚刚布置完这些,突然传来了郯城失守的消息。郯城的失陷让各军产生了恐慌,担心解放军迅速追击。就在这时,第63军军长提出了一个意见:五个军都走一个铁桥,什么时候才能过完?不如我们去窑湾镇渡河!于是,63军决定前往窑湾镇。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渡河所需的船只。尽管找来了两只破船,经过几天的折腾,也只是成功让几百人渡过,最终解放军赶到,63军在窑湾镇被全歼。 63军全军覆没的同时,第25军也损失过半。原因出在第44军军长王泽浚身上。王泽浚曾以爱民如子著称,撤退时他带着大量地方官员、地主和富人,甚至还有众多的挑夫、侍从,人数高达十万。更糟的是,他还带了大量的汽车、牛车和轿车,导致部队行动极为缓慢,最终遭到了解放军的两面夹击,部分人死于战斗,部分人淹死。混乱中,第44军损失惨重,连带着第25军也受到很大损失。 尽管如此,第7兵团还是成功渡过了运河,最终在碾庄汇合。此时,黄百韬已经为下一步行动做好了安排,计划是趁解放军尚未过河,抢先赶到大许家,确保安全并为撤退保命。然而,第64军军长刘镇湘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坚持认为:我们已经把阵地修好,如果现在离开,岂不是太可惜了?他不愿轻易放弃已经准备好的阵地。 第25军军长陈士章看清形势,急切地说道:如果现在不走,恐怕就来不及了!但刘镇湘依旧坚持反对。为何刘镇湘如此坚持不走?原来在渡河过程中,各军都损失惨重,只有第64军因为是最先渡河的,完好无损,刘镇湘希望趁机和解放军打一场硬仗。 正在几位军长为是否撤离争论时,国防部发来了电令,大意是:第7兵团还未完全渡过运河,已损失不少兵力,且局势混乱。如果继续西进,很可能被解放军尾追。此时,是否继续前进,由黄百韬决定。如果有必要,可以在碾庄稍作整顿,若能击退敌人再出发也未尝不可。这份电令让刘镇湘更加振奋,他立刻表示:既然上级已经下令,为什么不先打垮敌人再撤退?为什么非要等到大许家再打?在刘镇湘的坚持下,黄百韬最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在碾庄坚守,等待援军。 黄百韬为何改变主意?他认为,只要能够坚持住,等待上级的增援,杜聿明将会派兵支援,孙元良和李弥的兵团也会赶来帮助他。 最终,黄百韬决定尊重刘镇湘的建议,在碾庄坚守待援。根据新的部署,第64军负责东面,第25军负责北面,第44军负责南面,第100军负责西面。部队开始忙碌起来,然而,碾庄是一个只有约200户人家的小村庄,驻扎下来的部队显得异常拥挤,街头巷尾都是车辆和救护车,许多部队甚至不得不露宿在野外。村边的草坪上,堆满了各军的弹药、粮草,传令兵、伙夫、担架兵穿梭忙碌,而就在这一片混乱中,解放军的进攻也开始逼近。 尽管第7兵团在碾庄坚守,却始终未能等来援军。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粮草弹药越来越短缺,最终第7兵团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整个兵团在碾庄彻底覆灭,从此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