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深秋,寒风刺骨,吹遍大别山的每一个角落。刘邓大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这片险恶的山区。此时,士兵们衣衫单薄,蜷缩在简陋的营地中,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和激烈的战斗,部队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装备十分匮乏,尤其是重型武器几乎没有。更为困难的是,这些来自北方的士兵缺乏山地作战经验,在陌生的地形和严峻的气候面前,如何应对成为了巨大的挑战。 蒋介石十分重视这支深入敌后、扎根大别山的中原野战军,把他们视为眼中钉。他立刻调集整编40师的五个团,急速向大别山南麓压境,意图将这支还未稳固的部队一举歼灭,切断他们的生存空间。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平日里果敢坚决的刘伯承也开始感到犹豫。部队急需休整,若贸然开战而失败,不仅之前的努力白费,整个大别山的战略布局也可能受到致命打击。就在此时,第一纵队的司令员杨勇挺身而出,坚定地表示,战机不能错过,必须立即迎敌。 十月的大别山寒风刺骨,刘邓大军不仅长途跋涉,体力已经接近极限,原本12万人的兵力也因伤亡和疲劳急剧减少。更糟糕的是,士兵们缺乏冬季衣物,寒冷的山风让他们在战斗间隙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休息。蒋介石精确地抓住了这一点,下令整编40师和52师82旅携带先进武器,直扑大别山南麓,打算从装备和气候两方面对我军进行压制。 整编40师这支曾在1945年邯郸战役中被杨勇亲手歼灭的部队,重组后仍然骄傲自负,依靠装备上的优势,孤军深入山区,试图以迅速的打击摧毁敌人。 战斗筹划会上,气氛凝重。参谋们打开地图,将湖北蕲春县高山铺地区标出,那里四面环山,南端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谷可通行,西侧还有一个天然缺口。洪武垴山和界岭山就像两道天然屏障,严密地守卫着这条山路,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陷阱,等待敌军自投罗网。 刘伯承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他思索片刻,缓缓收回手:部队疲惫,山地作战经验不足,这场战斗风险太大。他的犹豫并不是胆怯,早在1946年的定陶战役,他就曾顶住压力,成功歼灭整三师9000余人,获得毛主席的表彰。但此时,若大别山的根据地首战失败,整个战略布局都将受到极大威胁。 杨勇突然站起身,目光坚定,指着沙盘说道:高山铺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是伏击敌军的绝佳地点!我愿率领一部兵力守住界岭和洪武垴,主力则在十里铺和界岭之间合围敌军。
看到刘伯承依然没有表态,杨勇没有犹豫,连夜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决定采取示弱诱敌的策略,命令部队穿上破旧的衣服,故意让敌人轻视自己,吸引他们深入山区。 这个周密的方案最终打动了刘伯承,但他在电报批示中依旧小心翼翼地写道:慎战,必胜。 机会稍纵即逝。当杨勇的先头部队赶到洪武垴山时,敌军整编40师的主力已经深入到了这个口袋之中。更糟糕的是,由于作战计划延迟,敌我双方几乎同时抢占了洪武垴山的制高点。谁先占领山顶,谁就能主导战场的主动权。杨勇见状毫不犹豫,拔枪冲上前,喊道:跟我上!他带着警卫员冲向敌军指挥所。 山顶争夺战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五连战士们奋勇冲上主峰,迅速架起机枪扫射敌人,成功占据了制高点。只比敌人早占领五分钟,就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山下的敌人仍未察觉,他们看到我军破旧的装束,竟然嘲笑道:不过是些土八路游击队!蒋介石得知遭遇小股民兵后,更加急于派兵追击。 杨勇充分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他命令部队假装溃败,引诱敌军深入清水河至高山铺的狭长盆地。夜幕降临时,1.2万敌军被困在了这条长十里的死亡走廊里。 总攻的前夜,杨勇站在洪武垴山顶,山下敌军的炮火如暴雨般落下,炮弹在黑夜中爆炸,像血色的花朵一样绽放。 团长李程建议他撤回指挥部,但杨勇坚定地回答:敌人不灭,我誓不撤!黎明到来时,他果断提前两小时发起总攻。 一纵的战斗英雄张兆林带领尖刀排猛攻敌40师师部,瞬间摧毁了其指挥系统。失去指挥的敌军乱作一团,许多国军士兵丢弃了美式武器,举手投降的情景如潮水般涌向稻田。 1947年10月27日中午,战斗终于结束。高山铺山谷里堆满了缴获的美制武器和敌军尸体,场面令人震撼。更让人震惊的是,经过两天的激战,我军仅以800人伤亡的代价,全歼整编40师及82旅,共1.2万余人,缴获火炮33门、机枪300余挺、子弹40万发。 战士们押解俘虏时,忽然听到天际传来轰鸣声——蒋介石派来的运输机空投了热腾腾的馒头和烧饼。战士们哄笑着捡起这空投早餐,有人打趣道:老蒋这礼物送得真及时!更有神枪手用机枪击落敌机,笑称又添只大烧鸡。 当刘伯承迎接凯旋归来的部队时,紧握杨勇的手,感慨万分:这场战斗我太谨慎了!若非你力排众议,整编40师早已溜走。 这场胜利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冬衣和粮食补给问题,还巩固了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次年,刘邓大军投入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时,经典的吃一个(黄百韬)、夹一个(黄维)、看一个(杜聿明)战术背后,正是高山铺战役中锤炼出的分割围歼智慧。 历史往往在瞬间做出决定。杨勇的敢战并非鲁莽,而是精准地把握住了敌人疲惫、装备虽好却因长途跋涉而行动迟缓的弱点,同时利用高山铺锁龙坳地形,锁定敌军。刘伯承的慎战则展现了作为统帅的深思熟虑,正如他在1946年定陶战役时所展示的,他深知不打胜仗就无法休整的战争哲理。 当名将的胆略遇上统帅的深远眼光,1947年秋天的大别山麓便爆发出这一场历史性的经典战役。如今,站在高山铺山顶,矗立着为阵亡将士立的纪念碑。曾经硝烟弥漫的洪武垴战场,如今被绿草覆盖,生机盎然。 这场以奇谋制胜的战役,不仅解除了大别山根据地的生存危机,还成为了中原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