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蒋介石下令由黄维指挥的12兵团从确山出发,前往淮海战场参战。部队行进到蒙城时,18军军长杨伯涛决定找个向导引路,可他却惊讶地发现整个村子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杨伯涛没有多想,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战火蔓延导致村民纷纷疏散,村子因此变得空无一人。18军的前身是整编第11师,曾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王牌之一。1948年7月,杨伯涛接替胡琏担任第11师的师长,胡琏则调任副司令,而杨伯涛也因此升任第18军军长。
18军装备精良,老兵众多,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大。进入淮海战场后,18军的进攻迅猛,多次突破中野的阻击。黄维看到取得了不少战果,非常得意。然而,杨伯涛心中却有些不安,他隐约觉得,自己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入解放军设下的陷阱。为了确认自己的猜测,他特意派遣几支侦察队前去侦查。24日傍晚,侦察队传回了消息:在通往宿县的公路上,解放军的大部队正在活动,而且蒙城已经被解放军占领。 这个消息让杨伯涛心中一沉,立刻意识到,蒋介石给12兵团的任务是突破宿县,与徐州的杜聿明会合,而此时解放军已经在通往宿县的路上布下了埋伏,等着12兵团落入陷阱。杨伯涛急忙找到黄维,提出建议:趁着共军尚未形成包围圈,赶紧带兵向固镇西南方向的铁路线靠拢,沿着八十多里路急行军,到达固镇获取后方补给。这样既能保证后勤,又能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再沿津浦路北上,才能确保我们的兵团不至于陷入困境。 但是,黄维认为自己兵力强大,足以抵挡中野的进攻,所以不愿轻易放弃沿宿县公路的进攻路线。杨伯涛见黄维固执己见,再次劝说,指出如果没有后方保障,大兵团作战必然无法取得成功。黄维依旧犹豫不决,甚至召集了其他三位军长开会商议,直到当晚12点才终于决定撤退,向固镇方向转移。 然而,黄维的决策并不迅速。杨伯涛回到军部后立即开始布置撤退计划,确保一切井然有序。当他准备向黄维汇报时,却得知黄维又开始犹豫了。这次的原因是85军的作战处长在传达转移命令时失踪了。黄维坚信必须先找到失踪的处长,并查明事情真相,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杨伯涛无奈,只能下令18军暂时停留,等待进一步指示。直到第二天中午,失踪的作战处长依然没有音信,而离12兵团不远的公路上,已经能看到解放军的先头部队。 杨伯涛心急如焚,明白再不撤退,整个兵团就将陷入解放军的包围网。但黄维依然迟疑不决,直到25日下午4点钟,才终于下达了撤退命令。然而,由于拖延,几个宝贵的小时已经白白浪费。当中野察觉到黄维兵团的撤退意图后,立即从四面八方围堵,将12兵团困在双堆集地区。当时,中野刚从大别山转移出来,兵力和黄维兵团相当,但火力配置差距悬殊,中野的山炮、野炮和步兵炮仅有几十门,炮弹严重不足。 12月5日,解放军发起了对黄维兵团的全面进攻,杨伯涛带领部队奋力抵抗,给中野造成了不小麻烦。为了加速突破,华东野战军调动了第3、第13两个步兵纵队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支援。随着支援部队的加入,黄维兵团的形势愈加艰难。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15日,黄维和胡琏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决定商议突围。由于18军尚有残余力量,他们决定借助18军的力量突围。黄维回忆写道:我召集了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商议突围目标,并规定各部在黄昏后同时突围。命令一发出,各部纷纷开始逃命,战车营由于被解放军炮火击中停车场,开始四处乱窜,导致其他部队误解,出现混乱。 杨伯涛对此反击道:黄维和胡琏早在下午四点多就命令第十一师和战车部队开始突围,而他们自己则在后面跟随。根本没和我及覃道善沟通。在杨伯涛看来,黄维的指挥失误最终导致了兵团的覆灭,因此,他一直心存怨恨,认为黄维完全是个军事外行。最终,黄维和杨伯涛都未能成功逃脱,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黄维试图伪装成上尉司书,但最终未能蒙混过关。杨伯涛则毫不犹豫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在被俘后回忆道:我被带到没有顶的水中,冰冷刺骨,挣扎着爬上岸。走了不到一百公尺,便与解放军战士相遇,被带到指挥部烤火暖衣。他坦率地自报姓名和军职。 第二天,杨伯涛被押往后方,经过蒙城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个曾经空无一人的村庄如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着推着小车,车上载满了热腾腾的饭菜和新鲜的猪肉,显然是送给前线的解放军。杨伯涛看到解放军战士与村民们和谐相处,军民之间互帮互助,有的扫院子,有的挑水,有的修缮房屋,气氛温馨而有序,令他十分震撼。杨伯涛回想自己曾在国民党效力了20年,始终没有见过如此场景。 在心中,他终于明白了蒋介石为何屡战屡败,因为他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太远,最终必然被人民抛弃。杨伯涛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只有在被俘虏后,才有机会看到如此场景。解放军与人民的关系远胜于国民党,这种差距是无法忽视的。他深刻反思了战败的原因,并从心底接受了自己的失败。与黄维不同,杨伯涛在改造中积极向上,并在特赦后担任文史专员,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直到2000年去世,享年91岁。